恭小兵,“80后”概念提出者。1982年生于安徽黄山,祖籍枞阳。2000年开始网络创作,作品以充沛的才气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赢得文学界认可。2004年,出版处女作兼自传体小说《无处可逃》。
先后担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副秘书长,黄山市黄山区政协委员,黄山市黄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曾供职于黄山区文联、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电视台,后辞职创办安徽国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现任中国·安徽青年创业网CEO、徽尝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震
混迹知名文学论坛
“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是汪兆铭60岁时,回顾自己一生而作的词句。恭小兵把这句话拿来作为自己的QQ签名,或许跟自己前半生的跌宕起伏有关。
从与小兵亦师亦友的诗酒相交中,逐渐知悉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过往。
本世纪初,小兵曾混迹于一些知名文学论坛,渐渐崭露头角。
在网络上找到文学表达的路径之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先在台湾出版繁体单行本《我曾深深爱过谁》,之后陆续出版《云端以上,水面以下》、《无处可逃》、《草根时代》、《十少年作家批评书》、《总是不消魂》以及《开门开门开门,我是你爱人》等一系列小说、杂文作品。
2006年的一次文学活动中,恭小兵受到本省一位都市报副总的赏识,并由此开启了他的记者生涯。然而三年后,自认为不适合被“圈养”,脑筋活络的恭小兵,再次自我放逐,辞职创办了一家文化公司,正式转型成为一个文化商人。
文化贩卖者
正如之前不适应被人称为作家一样,恭小兵同样不习惯商人这个头衔。尽管在社交网络中,人人都要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以便在交往中为自己增添分量,但他更愿意用草根的姿态来描述自己的职业——一个文化贩卖者。
公司创办之初,他贩卖的还是自己最本行的东西:书。他先后策划了《新桐城派文汇》、《文化皖军新势力》和《80后精品文丛》等丛书,在出版界和文化界引起不小的反响。这个横空出世的书商,在贩卖文化的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本土文化的感情和责任。
进行原始积累
“小公司最重要的是先存活下来。”在这个初入商海的青年作家身上,有一种超出职业和年龄的气场,少了一些轻浮躁进,他解释说,“文人经商,最容易犯下的错误就是空想多于实干。”而一个成功的商人,不仅要具备“做梦”的能力,更需要实现梦想的执行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恭小兵在创业初期,并没有把自己的业务限定在某个小框子里,而是迅猛地进行原始积累。“未必做文化方面的业务就是文化商人。”他认为,做任何企业,经营者自身都要有文化素养,企业也必须有自己的文化。
完成先人的遗志
最近,在黄山区徽尝道的旗舰店里,我再次见到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80后”概念提出人时,恭小兵俨然又多了一重身份:徽尝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网络作家到都市报记者、文化商人,再到土特产的品牌运营管理者。恭小兵的一次次的转身,看似突兀,但从他富于冒险精神的性格来看,却有一种内在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徽尝道”原本就是恭小兵祖先创立的老字号,只是后来因种种原因湮灭于商海,现在重建老字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完成先人的遗志。”
“徽尝道”的历史
据《太平马氏族谱》记载:1844年,马氏先祖为避战乱,自安庆枞阳举家迁居徽州太平。于黄山脚下太平老县城南门,创立一商铺,名曰“徽尝道”,主营名点小吃、土特产、酒水、茶叶等。自咸丰至民国,百余年间,由于经营有方,“徽尝道”相继在南京、安庆、屯溪、太平、宣城等地,设有分铺。
1937年,日军侵华,“徽尝道”各地商铺均受影响。抗战期间,马氏徽尝道太平总铺联合各地分铺,先后为抗日部队捐款二十余次,占“徽尝道”资金80%以上,之后听闻国军士兵粮草短缺,又将所经营的特产和茶叶积极送往军队。因此引起日军愤懑。1943年寒冬,一股日军自南京而入安徽,对“徽尝道”实施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报复与洗劫。数周内,“徽尝道”各地分铺相继遭到摧残,日军所到之处,抢劫店内钱物,残杀店员,并将其付之一炬……
很多人不知道恭小兵的本名叫马国静,是太平马氏的第十一代传人。在“老字号”逐渐走向没落的当代,恭小兵决定重启“徽尝道”,打造全国知名的土特产连锁品牌的举动,自然而然也就披上了一些“保护传统文化”的色彩。
至于未来是兴是亡,都托付给青山绿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