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帮助自闭症儿童、陪伴敬老院里的老人;
他们搜寻并救助流浪及被虐动物;
他们义务教孩子学习中国古典文化、诵读古典国学;
他们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公益之名行爱善之举,因广为人知,渐渐走上发展的正轨。
日前记者走进省城多家民间公益组织,了解他们工作的内容和坚持的意义。
公益组织:蜀山传统文化公益推广中心
服务内容:义务教孩子学习中国古典文化、诵读古典国学;教授成年人练习书法、弹琴等
“只读不讲”的国学教育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在合肥市肥西路一处大厦的19楼,一间20平米的小教室里,5岁的李弦书正襟危坐,正在诵读四书五经。和他一同诵读的,还有30来个孩子。
外面的几张桌子上,铺满了笔墨纸砚,四五个年轻的姑娘,各自站立,默默重复着相同的笔画,静静地练着毛笔字。
门外,墙上挂了一幅“蜀山传统文化公益推广中心”的招牌。其前身就是在合肥小有名气的“小筛子私塾”。
在这家“私塾”里,每天都会传出朗朗的读经声,在这里读书的都是3岁到13岁的孩子,通过四年的免费学习,他们将可以背诵近10万字的古文经典。
“我在合肥开设小筛子差不多有9年了,估计有3000多个孩子接受了免费的国学教育。”小筛子的创办人王武东告诉记者,小筛子义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只读不讲”和“戒尺”。
“8岁以前,适宜于积累信息。只读不讲,是想让孩子们熏陶出国学文化的气质,气质生成思想,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自然就想去了解这个思想。”王武东认为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教育过程。
至于戒尺之于孩子的功效,王武军解释说 “适当的责罚,是促进孩子学习的一个手段,还能锻炼孩子的承受能力。”
在课堂上,对于朗诵过的古文经典,老师会在下一次上课时检查弟子们背诵的情况。如果没有完成背诵,将会接受适度的打手心的惩罚,受罚的学生需向老师道谢,表示接受教诲。
“大多数的家长表示支持,现在使用的戒尺都是家长们提供的。”王武东笑着说。
王武东,曾是安徽大学的一位普通职工,妻子陆易,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两人都对儒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2004年9月,夫妻俩毅然拿出四万元的工资收入,怀着一腔热情开设了“小筛子私塾”,身体力行推广国学。
“目前,私塾里约有260名学生,9个班,十几个志愿者。”王武东告诉记者,他计划在未来几年,将“小筛子”义学教学点增加到5到10个,建立全日制义塾,建立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特色义学书院,以方便普通市民的学习。
公益组织:合肥学院大学生红十字会
服务内容:帮助自闭症儿童、陪伴敬老院里的老人、无偿献血和发动紧急献血
爱心行动常常不被理解
虽然名字叫做“合肥学院大学生红十字会”,但这个组织其实是一个由学生发起的公益组织。
2004年成立时,只有几名发起人,渐渐人数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有近200名会员,全部是在校大学生。
对于这个学生公益组织来说,有条件做的公益他们都会去做,最主要内容有三大块,一是帮助自闭症儿童,二是帮助敬老院里的老人,三是无偿献血和发动紧急献血。
“每年5月份,会员会减少,因为很多老生毕业离开,不过到了9月份,新生入学,又会有新鲜‘血液’注入。这几天,我们正在做‘招新’工作。”负责人袁映凯告诉记者。
对于袁映凯和他们的同学们来说,公益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社会上的偏见。袁映凯说:“我们无偿服务,自己还要出成本,这些都没问题,但一些人认为我们在浪费时间、荒废学业,还有人觉得我们打扰了他们的生活等等。我的愿望就是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9月15日,记者跟着袁映凯一起来到蜀山区寿星圆敬老院。这里的老人,年纪最大的已经98岁,最小的也80岁左右,记忆力不好。尽管袁映凯和他的同学们在不放假的时候每周都要来一次,他们还是不能记清志愿者的名字。
袁映凯告诉记者,在这里,最主要做的事情就是陪老人们聊天,至于打扫卫生之类的,反倒是附带的。因为老人们最难打发的就是寂寞,最渴望的就是感情慰藉。
91岁的钱奶奶,头发已经雪白,双手颤巍巍地拉着袁映凯说,“听说敬老院要搬迁了,下次找不到我们可怎么办啊?”
小袁告诉她:“会找到的,无论你们搬到哪里,我们都能找到,都会去陪你们聊天。”
今年3月份,合肥一个2岁的小女孩患了重病,急缺AB型血。孩子父亲的同事的儿子正好在合肥学院上学,“合肥学院大学生红十字会”的负责人知道此事后,立即发动会员们为女孩献血小板,并以此为契机,成立了“AB血液互助团”,建立了专门的QQ群。
这次行动很成功,光是配对成功的就有十几例,参与者多达百余人,范围也远超出合肥学院。
小女孩最终得救了,现在化疗已经结束,正在家中做药物治疗,2年后即可痊愈。前不久,袁映凯还去女孩家里看望了她一次。孩子的状态看上去不错,很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