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外因,还是内因使然。这个秋天对于乐凯胶卷来说,已不是收获的季节,曾经承载许多国人记忆的乐凯胶卷,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9月4日晚间,乐凯公告,由于数码影像对银盐影像产品替代,导致近几年彩色胶卷市场需求量急剧下降,公司该产品已无法实现经济批量生产,经董事会研究决定,停止彩色胶卷的生产。而一个星期之后,记者走访“落户”合肥的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试图揭开乐凯在肥的“转型之路”。
乐凯之路
9月11日下午15:23,当记者赶到新站工业园A区时,合肥乐凯科技西区的大门前,记者们没有看到想看的“冷清”,正在值班的保安刘师傅,正在吆喝着人登记过往车辆,挂着赣K、沪D、皖N牌照、满载货物的大货车,依次从厂区驶出,发往外地。“除了周六、周日,平均每天在西区进出的车辆都有十几辆”,刘师傅告诉记者。
在“去胶片化” 时代,乐凯早就意识到危机,尝试过几次转型。记者查阅乐凯公司披露的经营数据,在2000年时净利润为2.1亿元,到2003年时,这个数字下挫至8000万元。迫于现状,2003年,乐凯与柯达联姻,柯达以1亿美元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20%股份。凭借这一结盟,两者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国内胶卷份额的70%以上。但在数码洪流下,这一合作仅仅维系了4年而告终。
2004年,乐凯把发展数码影像技术列为企业的发展计划之一。而这一年,数码影像技术的天下已定,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掌握在日本、美国企业手上,乐凯在数码影像领域几乎处于一片空白,由此不得不另谋出路。
2005年,在尝试数码相机、MP3等消费产品未果后,乐凯下定决心转向光学薄膜等新材料领域。同年11月,乐凯集团与合肥新站区签订合作协议,确定在新站区以合肥乐凯公司为主体、总投资26亿元建设合肥乐凯工业园。
合肥尝试
9月11日下午17:18,记者终于等到了侯景滨,现任合肥乐凯科技的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当天已经接待过4拨客户的他,回想起当年仍显得有些激动。
2008年,合肥乐凯科技第一条生产线投产之后,来自汕头乐凯的侯景滨,被乐凯总部作为“先锋部队”“空降”合肥。在乐凯工业园下车,看了第一眼,就让他心都凉了:“合肥大雪,这里又是一片荒野,只有一条生产线,我们一切要从头做起”。
可是,2008年已经是乐凯集团转型的关键。即使之前是负责接管汕头柯达400多人工厂的侯景滨,也只能选择“扎根”合肥,这一呆就是4、5年。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侯景滨和11个人的专家团队,就是挤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内,为合肥乐凯的未来筹谋着。
不做X光胶片了,合肥乐凯的重新起步点,选择的产品是平板显示产业链的“源头”——做功能膜和光学纤基膜。足足有半年多的时间,合肥乐凯科技的高管们,每个周末都统一做一件事——听专家做平板显示的知识讲座,现任合肥乐凯科技工会副主席肖琼霞回忆。
乐凯之所以选择光学薄膜,还是基于乐凯曾用于胶片生产的三大核心技术——微粒、成膜、涂层,而研发光学薄膜基于的也是这三项技术。
转型“阵痛”
“阶段性成功”,2011年9月,乐凯整体并入航天科技集团成为其全资子企业,如此评价自己的“转型”。数据显示,2011年底光学薄膜已经占到乐凯集团营业收入的22%,同期利润的44%。
技术出身的侯景滨认为,他眼中的合肥乐凯科技,仅仅成功过2次,就是2009年、2010年先后研发出两种高端产品。当初开拓市场之难,已经难到什么程度?合肥乐凯科技派出的人员,背着产品上门,连韩国LG公司的门都进不去;研发产品之难,难到什么程度?2008年初,合肥乐凯科技第一次车间试车,之后停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再投2000万做技术改造,才做出够分量的产品。
“订单式生产,所有人员围绕生产线转,包括研究所人员、生产人员以及市场人员”,为了达成“one team”的管理,侯景滨和请来的专家都“拍过”桌子。侯景滨感叹,乐凯学不了柯达的管理,合肥乐凯一切都得靠自己,盈利第一位,哪怕房间里的空调开关都要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