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丰救人英雄”张书宝,“中国第一模范丈夫”方辉升,到“中国好人”李孝香,再到“脑瘫音乐王子”李传杰,他们在感动安徽,感动中国的同时,他们的未来也与合肥同仁医院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在这里,他们接受了免费治疗和救助。
“这些好人,看起来是我们帮了他,其实是他在帮我们,帮我们洗涤心灵,唤起灵魂深处的向善之心。”陶仁祝说,办老百姓满意的医院其实并不难,一颗慈悲之心,一份济世之情,无论合肥同仁医院将来发展多大,都不会忘记这份善念。 张舒 刘海泉
贫穷教会我坚韧和勤劳
年近五旬的陶仁祝,看上去恬静、平和,和所有成功人士相类似,他的成长历程一样充满了贫苦和磨砺。
陶仁祝兄弟姐妹有7个,那时候在长丰农村,家里很苦,很少有吃饱的时候。他十几岁的时候,适逢大集体生产队,由于属于困难家庭,因此和弟弟享受到了“看牛”的待遇,可以计算工钱。
“印象最深的是给牛拉出去方便。晚上9点之前,要赶出去一趟,那时候还好,毕竟人也没睡。半夜三四点之前,还要起来给牛拉出去一次。”陶仁祝说,有时候,半夜里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牛尿里也是常有的事。
那时候,时常挨饿,让正在长身体的陶仁祝记忆犹新。如今回想起来,陶仁祝说:“是贫穷教会了我坚韧和勤劳。”
当兵教会我毅力和原则
因为家庭条件限制,陶仁祝初中毕业后,选择了去部队锻炼。“当时我是通讯兵,搞电台发报的,有保密性质,工作要求很高。”陶仁祝说,在部队的这段经历,教会了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对原则的坚持。
“我的原则是先做人,再做事。”陶仁祝说,自己作为企业的负责人,表面上给人感觉很平和,但是他自己内在很强势。“我有自己做人的原则,而且我拿这个原则要求我的员工。说简单点,就是‘方方正正’,无论做人做事。”
陶仁祝谦虚地表示,“不敢说多成功,但起码找准了方向和定位。所以我就有个感受,任何事情只要坚持十几年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亲情教会我责任与担当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医疗条件差,很多人把感冒发烧这样的小毛病拖成大病,不明不白丢掉性命。
陶仁祝出生的陶楼乡在那个年代连一个乡镇卫生所也没有。成年人生病常常是连睡多日硬扛,孩子病了只能在家躺着,或是父母找赤脚医生要几粒药丸服下,不要说对症下药,药基本的安全性也无法保证。陶仁祝的伯父是个老新四军,因为脑出血没有得到及时抢救撒手人寰。父亲突发脑梗塞,瘫痪在床,幸亏得到了明确诊断和及时救助,才保住了性命。
回忆起这段往事,陶仁祝感慨地说,看到父亲现在这样,他更加意识到选择办医院的意义,最起码帮助了自己的亲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要把最好的医疗服务提供给老百姓,中国的民营医疗只有得到文化的浸润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才能走得更远。”
善念可以让我走得更远
陶仁祝说,做好事有很多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能让自己快乐。合肥同仁医院走过了10年,从小门诊发展到现在的省级二级专科医院,得到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作为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能在医疗改革的浪潮里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除了政策、技术、专家团队,最重要的医者仁心。
2012年3月5日雷锋日,合肥同仁医院将“安徽英雄”张书宝接到了医院,免费为其进行康复治疗。
2012年4月,合肥同仁医院将慈善进行到底. 将黄山市的病人洪媚接到合肥免费治疗,帮助完成一位农村医生的心愿。
实实在在为百姓做点好事,陶仁祝一直在实践着”同仁广被,仁泽天下”的承诺,这一兑现就是10年。陶仁祝说他的目标是,办中国最好的椎间盘医院、脑瘫康复专科医院,“只要坚持善行天下,我有信心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