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开学在即,近日,一则题为《那些北大周围的骗子们》的帖子走红网络,网帖称“北大校园附近多骗子”。(8月29日《新京报》)
认为北大研究生“研究防骗”是大材小用的网友,恰恰是出于“做学问就要做大学问”的固有思维。如今存在一个奇怪现象:搞研究者,一般不喜欢做基础性研究、小课题研究,喜好搞大课题研究,甚至是空课题、假课题研究;喜欢花里胡哨,不再朴实无华;不求实用价值,只图标新立异、吸引眼球。比如《寻找“亚当”》这一类的假、大、空的研究,给公众又能带来什么实际的东西呢?又比如,前不久引发热议的烟草“降焦减害”研究成果,就被指为“伪课题”、“伪科学”、“伪成果”。有人指出,假、大、空的研究成果,比“假教授”更具危害性,因为假、大、空的研究成果也是需要花费真金白银的。
因此,笔者认为,北大研究生“研究防骗”,也值得公众鼓掌。至少这名研究生是个朴实的人、善良的人,不希望其他学生及社会人被骗,为“解民生之多艰”尽了一点微薄之力。这在研究生数量大增、不少研究生浮躁而功利,成天无所事事的当下,显然难能可贵。其人格魅力,已让他的学术水平上升了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