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因子,照耀在淮河之畔
2012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文明的因子,照耀在淮河之畔
探寻蚌埠双墩文化遗址
周玉冰
双墩遗址雕塑
 

一个村子,拥有史前文明之光,还容纳了春秋时期一个国君之墓,这在文化史上是非常珍贵的。蚌埠淮上区双墩村就是这样的一个村子,为此,记者前往探寻。

台风中探寻双墩遗址

几年前,蚌埠 “双墩文化”作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被正式提出,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多年来,记者一直想前往现场探寻。

约同合工大唐峰教授一起驱车前往。出发那天,台风“海葵”到达合肥,暴雨如注,我们在雨中出发。

大雨瓢泼,唐峰教授眼睛几乎贴到车玻璃上,才能探看前方行驶。到了吴圩,风停雨止,阳光普照,我们笑称把“海葵”甩了。

到蚌埠,才发现“海葵”还是跑在我们前面,同样是风雨交加。一打听,双堆文化遗址在淮上区,决定第二天前往。

蚌埠,别名珠城。过去是淮河重要码头城市,现在是铁路枢纽城市。史前时期,这块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相传大禹治水,在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下夏朝建立者启。我想,这样一个城市,一定是留有许多老街、古遗存的。可惜,一下午走来,所见的更多的是现代化建筑,这多少有些遗憾。

不过,有一个双墩文化遗址,这足够弥补一切了。

蚌埠先民的远古生活

第二天,仍然是大雨中穿过淮河大桥,来到淮上区,前往双墩村。

到达时,雨变小了。整个双墩遗址展现在眼前,带着远古的苍茫意味,一些以农耕、渔猎为主题的雕塑更是将人带到远古时代,展现了淮河流域最初的生活场景。 区委宣传部余庭举副部长原来在文化部门担任领导工作,解说起来非常专业,连专业解说员的开场、结束程序语也用上了。他介绍发现经过:1985年,蚌埠市博物馆普查组在一片“瓦碴地”的土坡和台地上,首先发现了很多陶片和夹沙陶片,随后又发现了陶塑纹面人头像和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陶器、石器、蚌器、骨器等,大部分为生活器皿和手工渔猎工具。经专业技术测定,遗址证明了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一个新的文化类型的存在。

大量出土的文物陈列在蚌埠博物馆。透过它们,我们的思绪很容易穿越到7000年前,那时的淮河不宽,但很清澈,河面上,鸟儿飞翔;河内,鱼蚌穿行。淮河两岸,遍布茂密丛林和湿地沼泽。这里的先民们在湿地上用竖立的柱子埋在地下作根基,搭成干栏式建筑,过着巢居式的生活。他们养蚕缫丝,种植水稻,打鱼狩猎。在粗犷、质朴的生活中安居乐业,也开始孕育着文明。

7000年,相对于宇宙而言,只是一瞬。人类却从没有文字走向高度文明。地理也在变迁,“弹指一挥,换了人间”。不过,双墩附近,还有一大片湿地,仍然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想必它是从7000多年前走来的。很想去看看,可惜雨天,泥泞中无法前行。

陶器上刻划符号的意义

“双墩遗址的价值,不仅仅是出土了大量陶器,不仅仅是填补了淮河安徽段过去没有远古遗址发现的空白,而在于607件陶器底部有刻划图案和刻划符号。”余庭举自豪地介绍,这些符号,被专家们誉为中国文字的起源。

中国文字的起源?我对文字考古学了解甚少,也清楚当下许多地方喜欢拔高一些发现的文化内涵。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是真的有极大意义还是单方面拔高?回来后,我特意查找相关专家的论述,发现包括中国先秦史学学会会长李学勤先生在内,一大批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安徽大学的专家、教授都是极其肯定的。李学勤先生面对双墩文化遗存,第一印象用“令人头晕目眩”来感叹。

难怪,新建的安徽省博物院墙壁上,装饰有双墩遗址刻划符号。简洁、生动、形象的符号表明,文明的因子曾如闪烁的星辰,照耀在古皖的淮河之畔。

土堆下长眠的是国君

双墩村内有两座高9米以上的土堆,离双墩遗址才250米,一直以来人们都没有重视它,只当是两个普通土堆。还为它演绎了神话故事,天山有十个太阳,二郎神挑着大山压太阳,他压下去9个后,挑着两座山在淮河边休息,一起身,大山压下的土坑长出两个墩子。

1957年,因为防空需要,解放军第2731部队的一个连队驻扎进双墩村,1970年还在两个墩下挖防空洞,直至1987年迁走。

1993年,考古学家根据该土墩的封土、现状初步判断该土墩为汉墓。村民们对这个“双墩汉墓”将信将疑,他们更多地将这2个土墩叫做“雷达站”。有人不仅信了,还打起主意,这就是盗墓贼。2005年6月的一天,村民发现有人沿着防空洞深挖了9米,随即上报。

2006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挖掘一号墓。

“具体开挖时间在2006年11月2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举行了开挖仪式,当时,万里无云,刚一动土,墓周围200米范围内下起小雨,持续十多分钟。”余庭举说,这当然是一种气象上的巧合,但多少为一号古墓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历时19个月的挖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仅青铜器就出土12种之多。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更有许多奇特的文化现象,余庭举把它归纳为9大类,包括五色颗粒混合土和放射线遗迹现象。一件青铜戟的铭文,表明墓主的身份是春秋中晚期一位名叫柏的钟离国君。

我走近这位国君长眠之处,仅存一个大坑,四周是围墙,墓坑上建有钢构大棚,墓壁以用水泥混泥土加固,五色混合土整齐地砌在一侧。

文化的魅力在于穿越千古,唤发人们的人文关怀。淮上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钱厉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他对双墩拥有如此厚重的文化感到自豪,告诉记者说,市里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双墩遗址公园”,内容包括双墩春秋墓、双墩遗址区,以充分展示淮河文明。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