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栏目,虽然是一款主要针对收藏爱好者的栏目,但自从开播以来,却也吸引了很多收藏圈之外的观众。我想原因大抵有二:一是物以稀为贵,寻常人对稀罕贵重物品,天生有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二是在栏目设置上,有一个明星主持人现场砸毁“赝品”的环节,很多人原本带着满心希望上节目,结果“宝物”被砸,自然形成了一种极大的心理反差,而这种反差的戏剧化因素,也对观众构成了吸引力。
近日,原本风光无限的《天下收藏》栏目,因为有专家公开宣称主持人王刚错砸了“宝贝”,而陷入了舆论漩涡。按照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的说法,王刚砸的赝品里“其中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姚政的大胆言论,很快得到了一些节目参与者和圈内人士的跟进,甚至有人把质疑范围扩大到了节目的诚信问题,怀疑参加鉴宝的人根本就是演员。
而随后消息传来,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四位专家鉴定,栏目组所砸“赝品”是现代仿品,不存在真品的可能。虽然姚政等一批专家还不认可鉴定的结论,并对传统目测鉴定的方式有所保留,并呼吁应对砸毁的“赝品”进行仪器鉴定,但这场风波总算是渐渐平息了。
据说如今的电视栏目策划,把观众的心理研究得非常透彻。此时回过头再来看“赝品真伪”事件,我们就会发现,像《天下收藏》这样的电视鉴宝栏目,引人质疑和反感是在情理之中的。是“赝品”就非砸不可吗?节目组和王刚本人的解释是:砸赝品是“给大家一些警醒”,避免今后因为贪心而上当受骗。
其实收藏玩家误收赝品,本身在物质和精神上就已经受到双重损失了。砸掉一两件赝品,并不足以在瞬间提高他们的眼力,以后该上的当还是会上。何况能骗得了玩家的赝品,至少也得是高仿或精仿,就算不如真品有价值,砸掉了也还是怪可惜的。栏目组明明是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玩“砸宝”的噱头,却把自己装扮得正义无比,这就有点不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