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朗走了 人类探索精神不灭
涂启智
美国前宇航员、人类第一位登月者尼尔·阿姆斯特朗于8月25日去世,享年82岁。(本报今日16版)
阿姆斯特朗作为人类登月重大历史进程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对于未知世界勇敢探索的精神,不仅属于美国,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人类首次登临月球之前,人们对月球上气候、环境等毫无认知,征程充满诸多无法预知的巨大风险。
人类对于包括月球在内的太空认识与开发依然任重道远,人类需要承接阿姆斯特朗“个人的一小步”巨大力量的光芒,将对于地球家园以外未知世界的探索继续进行下去,而且要将探索的成果变成全人类的福祉。想必这是阿姆斯特朗的未竟心愿,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深切追思与缅怀阿姆斯特朗的意义所在。
“有偿社工”无关道德有关透明
刘义杰
浙江慈善组织施乐会规定社工募款可从每笔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为报酬,近日引起热议,被网民指责是“骗捐”。施乐会对此回应称,这种模式能保证社工筹款的积极性,“有偿社工”与公益慈善应实现和谐共赢。(8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做义工是不为钱财,但却必须有一定的财物所支撑。也正是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慈善组织都是要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用来支撑慈善事业的发展。举个例子,《江城》的作者何伟就是来到中国涪陵做志愿者的,他在涪陵师专做两年的志愿教师,但是他们就每月领取一千元(1996年~1998年),这笔钱用以支付他的伙食费和学习汉语的费用。从一定角度说,正是有了一定的财力支撑,他们这种慈善活动才能常年进行,也保证了慈善不仅是“有钱人”的事,更何况,在国外有偿社工也并不是没有啊。一方面是对慈善机构管理费用的不以为意,一方面是对个人化的“有偿社会”收取一定的费用觉得不合理 ,我想这是不应该的。完全是设一种道德门槛了。而关键是要把道理说清楚,把帐目算明白,让捐赠者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