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各异、灿若星河的安徽文脉支流
2012年8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形态各异、灿若星河的安徽文脉支流

 

“吴头楚尾”的安徽,从历史文化传承上来看,主要受吴楚这两种地域文化的影响。淮河流域孕育了中国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流派之一——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经典,滋养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学者。长江流经安徽的一段区间,形成了文气酣畅的皖江文化,桐城派即诞生于此。而在皖南的青山秀水之间,又生长出另一种更为婉约细腻的文化——徽文化,又称新安文化。在江淮大地上,星罗棋布着三大文化圈的支流,它们不断磨合、吸纳、交融,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璀璨夺目的安徽文脉。

涡阳:道家文化

涡阳的文化,首推道家文化,源于老子和庄子两位哲学圣人。

出生在亳州涡阳的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探寻道源,感悟“和谐、自然”的道家文化精髓,自然要从走近道家鼻祖——老子开始。

据史书记载,涡阳武家河在古时候又叫谷水,老子便是在谷水河畔诞生,这里清澈见底,波澜不惊的河水,开启了老子“上善若水、清静无为”的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老子也因深邃的哲学思想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爱水,他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水却能穿透最坚韧的东西,这就和“道”一样。

因为是老子母亲在李子园怀孕的,所以就指李为姓,老子又名李耳。现在,传说中的李子园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武家河附近,埋葬着老子母亲,人们称之圣母墓。

而哲圣庄子生于涡水下游之蒙,按生年计算,小老子202岁。

庄子年轻时做过不长时间的蒙漆园(今蒙城)吏,后便隐居濮水钓鱼。

四十一岁时,楚威王遣使以重金聘庄周为楚国宰相于濮水钓处,庄子以《喻牛辞相》闻名于后世。

庄子隐居修道著书,一生写了多少篇华章,至今也无人能说清,《汉书》言《庄子》五十二篇,到了西晋的向秀、郭象为《庄子》作注时只剩下三十三篇了。然其以寓言论道,篇篇锦绣华章,成为老子第一弟子,第二道家,后人共称老庄。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是安徽省西部地区大别山北麓一市五县的统称,即六安市与霍山、舒城、寿县、霍邱、金寨。

在皖西,皋陶文化是其最具特色的一种。

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礼”。五礼即“吉、凶、宾、军、嘉”。创“五刑”。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立“九德”。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

亲“九族”。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铜陵:青铜文化

铜陵是中国的“古铜都”。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

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有古西周的铜炼渣、汉代的古铜井,唐宋期间的青铜文物更为鼎盛且史料记载甚详。

大文学家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迹,李白的“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描写冶铜场面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名句。

寿县:楚文化

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寿县楚文化是淮夷文化与楚文化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荣鼎盛时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历时19年。这时的寿县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是楚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这段时期,楚王室经历国势衰败及其“逃跑主义”的动荡过程,贵族随同动迁所携物品一次比一次贵重、精细,最终形成一种聚积。

寿县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馆”,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启金节、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蕴深厚、遗存丰富、特色鲜明而名闻遐迩,影响后世。

安庆:黄梅戏文化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约从清咸丰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安庆一带的采茶调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入安庆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

安庆是黄梅戏故乡,是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黄梅戏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和安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安庆市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黄梅戏艺术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等一些著名演员。

九华山:佛教文化

九华山佛教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矿藏,内容极其丰富。

九华山佛教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关于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道德思想和观念。这些都是人类向往的道德理想和道德目标。

宋代高僧宗杲就针对金人大举南侵,率先将“忠君爱国”的观念引入佛教。他在九华山开坛讲经时提出:“菩提心即忠义心”,“就忠君爱国而论,佛门弟子与士大夫一样责无旁贷”。从此,“忠君爱国”的内容纳入了佛教伦理领域,平凡的道德准则变成了超凡的道德律令。

九华山佛教经籍、佛教艺术和名山胜迹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审美资源。九华山佛教历史上高僧辈出、大德如林,他们传经授业,留下了浩瀚的佛教文化资料。九华山佛教音乐是在吸取民间音乐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特有的佛教文化功能迥异其趣,不仅增添了佛教活动庄严、神圣的气氛,而且反过来影响了民间音乐。

九华山书画因溶释了佛教的哲理而增添了特殊的神韵,尤其是山水画、神佛画像无不透露出佛教的空、静意趣。九华山佛教雕塑、石刻艺术鬼斧神工,寺院、宝塔建筑艺术随地赋形,虽经历史尘封,历久不衰,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积淀。

淮南:豆腐文化

在这个淮河之滨,蓝色生命开始起源,白色豆腐广为流传,黑色煤炭蕴含丰富,红色火电规模空前,绿色生态宜养心境。“五彩”的淮南,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华东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重担。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后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

据史书记载,刘安好道,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招方士数千人,有名者为苏非等八人,号称“八公”,他们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仙苗,豆汁偶遇石膏,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豆腐,之后,豆腐技法遂传入民间。

汤汤淮水,巍巍八公山,孕育了淮南独特的饮食文化。现在已举办了18届的中国豆腐文化节更是把淮南的八公山豆腐推向了海内外。

谁也没有想到,刘安的出现改变了一个地方的文化风向。当这位刘邦之孙的淮南王,一心求道问仙的无心之举,让世界的美食谱上从此多了无与伦比的绝顶美味。而他在八公山上招贤纳士,讲经论道,著书立说,编撰了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奇书《淮南子》,谈古论今,究天论地,包罗万象。

怀远:禹文化

这座山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与大禹的名字相联系。

它叫涂山,位于蚌埠市怀远县。

大禹是我国远古时代部落联盟的最高领袖。根据史料记载,作为大禹一生中的两个重要事件:结婚成家、会盟诸侯,都发生在涂山。

在怀远涂山脚下以及周围几十里范围内,发现了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别是涂山脚下的禹会村遗址(史称“禹墟”),规模宏大,布局考究,中部有圆形的红烧土遗迹层,显然是一个大型的聚会和祭祀的场所,该遗址距今4100年左右(即同大禹生活时代一致)。出土的文物器型多为礼器,尤其是出土器物的造型和特征兼具国内同时期诸多考古学文化因素。暗合“禹会诸侯与涂山”的历史记载。多重物证直指大禹会诸侯的传说。

桐城、枞阳:桐城派文化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前后绵延200余年。它遵奉程、朱道统,承继秦汉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统,结为门户,世代相传,其传人几及全国。

明代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士人多结社讲学,“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

方以智的《文章薪火》,推崇左(传)、国(语)、庄(子)、司(马迁)为文章嫡传,反映了当时桐城学者的主要倾向。钱澄之“屏弃俗学八股文,专治经书古文”,文章“精洁”、“典雅”,“使读者为之目明而心开”,为桐城派作了示范。

而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他以时文和古文创作名重于世,并针对明末故作艰深、虚矫的文风,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主张为文道法辞兼备,精气神合一,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

可以说,方以智、钱田间开创了桐城派的先河,方苞奠定了桐城派的理论基础,刘大櫆承上启下发展了桐城派的文论,姚鼐集各家之大成,完善了桐城派理论体系,吴汝纶、刘开、姚莹成为桐城派后期的杰出人物。他们师徒相传,著书立说,佳作宏富,形成了庞大的作家群体,在清代享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