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态上解剖“周克华”这个滴血标本
白岩松“吐槽”解说 是体育的一种释放
新版24孝,内涵应大于形式
“林丹”成为猪饲料商标: 《商标法》的尴尬何时了?
那可望而不可即的高温津贴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版24孝,内涵应大于形式

钱兆成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等。(据8月14日《新京报》)

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石,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然而传统二十四孝中糟粕过多,如鲁迅所批判的“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黑格尔曾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敬老孝亲是中国孝文化的精华。然而,由于“先天”教育的不足和“后天”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当今社会孝文化知识的缺乏。现在的年轻人,出生于“421”家庭居多,他们享受最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受到家庭的溺爱和迁就,忽视了“孝”知识的教育和孝行的训练。其次是学校孝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小学教育,在高考制度“指挥棒”的作用下,以“高升学率”为目标,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孝文化知识的教育,即便是基本的形式也不明白所以。

综合上述分析,有必要结合时代特征重新归纳出新时代的孝行标准。 但这样一份新“24孝”标准显然过于琐碎、冗余甚至是一厢情愿,如带父母出席活动、定时和父母联系、和父母拍照等等。这些琐碎的活动完全可以归纳为常回家看看。再如教会父母上网等更加缺乏普适性,毕竟有一些地区缺乏此类硬件基础。看着这些重复啰嗦的教条,笔者更加怀疑这些要求有生拉硬拽的嫌疑,完全是为了达到24这个数字上的要求。

一味地说教,完全有可能陷入教条主义的窠臼之中。要使得孝能够成为一种理念,而不是一些无用的教条,首先就不能让孝成为一种单方面的、行政式的命令,更加不能推卸政府的责任。

《礼记》有云,理想的大同社会应该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作为针对人们基本生活权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而且也体现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价值取向。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而在其可持续性发展中,政府起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使老有所终”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建立、发展与逐步完善始终与政府的作用密切相关。

孝是一种文化,当人们询问文化是什么的时候,首先要明白,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由此,可见孝需要互动性而不需要机械的命令,孝更加需要一个能够容纳孝的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为和有力保障。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