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一名女博士随校方赴福建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时,在微博抱怨称,“吃的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求: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并表示“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该县统战部长称,调研期间遇上台风,县里建议不要到农村,吃住在接待条件最好的县宾馆。(8月8日《中国青年报》)
博士教育在我国仍属精英教育,社会舆论也普遍期待这些精英的道德水准、社会关怀、思辨能力会比普通大众更高、更强,可厦大这位女博士的微博吐槽,恐怕要让人大失所望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以为,这与我国长期缺乏公民教育密切相关。何谓公民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独立人格,明白“群己权界”的教育。然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样的公民教育犹如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对于大多数中国学子来说,自其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人生的目标就已经被锁定为“升学”二字。上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挣大钱,出人头地才是王道。急功近利,以权力金钱为本位的思维已经深深地渗入了中国教育的骨髓。
一个经过完善公民教育的人,在面对今日中国的纷繁变幻时,理应会有更强烈的社会关怀。但现实却是,当厦大女博士抱怨“不受重视”,要求“配好车”之时,她其实是在抱怨自己没有成功兑换到权力的享受。十几、二十年的教育也许教会了他们精深的专业知识,但却并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塑造独立人格,思考权力的源泉在哪里,这不能不说是现行教育制度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