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知道,我的根在哪儿”
暑假在养猪场,开学了去同济
下一篇4 2012年7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尘封档案引来芜湖姐妹寻亲团,星报记者听她们含泪讲述身世之谜
“我只是想知道,我的根在哪儿”

记者 赵汗青 张火旺 文/图
来寻亲的马女士
 

7月27日,本报重磅推出记者赴青岛助力寻亲一文,“亲人”相见,不只是让寻亲者热泪盈眶,面对她们血浓于水的思乡之情,记者内心也无比感动。

获知消息的芜湖孤儿寻亲姐妹团代表,在青岛找到记者,她们眼含热泪地说,在寻亲路上走了十四年,家乡媒体的关注让她们更加感到有了希望。

组建芜湖孤儿寻亲QQ群

“这份孤儿的名册,实在太珍贵了!我们很多人用了好几年的功夫,才能查出来自己曾经的名字和籍贯。”10多名当年来自芜湖的孤儿找到《青岛早报》读者接待室,翻阅着这份孤儿档案,寻找着自己曾经失落的一份记忆,但可惜的是,这份名册上并没有他们的名字。

“我们都应该是1957年前后被送来青岛的,好像是当年的妇联组织要抱养孩子的妈妈们一起前往芜湖,把我们从儿童教养所里接了回来。”于女士告诉记者,她们来自芜湖的10多名姐妹在寻亲路上相识,大家共同组建了一个孤儿寻亲QQ群,跟芜湖当地的媒体一直保持着联系,希望有一天揭开自己身世的秘密。

户口簿上引出身世之谜

“从我上小学认识拼音开始,我就从我家的户口簿上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事情:父母的籍贯都是青岛,只有我的籍贯是安徽。”现在家住沧口的闫女士告诉记者,她曾经无数次问过父母,但每次他们都是含含糊糊。等她年龄稍长一些,从邻居的言谈话语中,她得知自己竟然是被抱来的“南方嫚”(鲁东方言,南方女孩的意思),从此以后闫女士再也没有追问过父母。

1998年,《青岛早报》组织第一次江南寻亲时,她曾经想要报名,但当时父亲身体很不好,她含着眼泪放弃了。这几天在早报上再次见到了寻亲的消息,她觉得再不行动,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亲生父母了。

“之前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我有3个生日,父母给我过生日是在1956年的10月30日,档案上写着是在1956年的7月1日,而我的户口本上写着是在1957年的12月28日。”闫女士称,后来她才明白,第一个生日是父亲把她领回青岛的日子;第二个生日是父母为她推测的出生日期;第三个生日是为她报上户口的日子。

妈妈书中翻出身世

“每年都要帮年迈的母亲翻晒她的书,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从书页中翻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母亲曾在1957年10月22日,在芜湖救济分会的儿童教养所里,领养了一名叫施正银的孩子。”马女士拿着一张保存完好的纸条称,上面的日期差不多就是自己的生日。回想起三四岁时,看着她长大的姥姥不止一次叫她“南方嫚”,她找到了母亲询问,此时已经70多岁的老人才含泪告诉她,她是母亲前往芜湖领养的孩子,“即使我找到了亲生爹娘,也不会忘记养我爱我的母亲,我只是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我的根在哪里。”马女士称。

随寻亲成功者南下芜湖

于女士看了档案后称,她7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她一直跟父亲生活,19岁时第一次听邻居说起,自己可以不下乡插队,因为她是“南方嫚”。但她详细过问时,这名邻居却闭口不谈了。到了1998年,已经结婚生子的于女士看到了《青岛早报》关于江南孤儿的报道,回想起自己跟父母30多年的年龄差距,这才想起找老邻居问个清楚。邻居告诉她,她是从无锡抱回来的。但她随后到无锡儿童福利院寻找当年的登记,工作人员告诉她,她肯定不是无锡孤儿。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于女士从青岛商河路派出所找到了自己当年的户口迁移记录,这才知道自己是芜湖孤儿。

这次听说《市场星报》与《青岛早报》准备再次组织南下寻亲,于女士立即赶到《青岛早报》报名参与寻亲。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江南孤儿就在我身边

如今已经年近八旬的岛城文史专家鲁海,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亲眼见过瘦弱的江南孤儿被富有爱心的养父母们,从儿童福利院抱回家中,当成亲生的孩子抚养长大成人,在他家旁边的两户邻居家里,就生活着两名这样的江南孤儿,邻居们对两人的身世心知肚明,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家仍然回避谈论这个话题。

文史专家鲁海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南频发水灾。无锡、苏南、安徽芜湖等地,数以万计的家庭因生活困难,不得已将年幼的子女送到上海等大城市的孤儿院,但由于此时南方大城市粮食同样紧缺,这些孩子后来被集中送往“有牛有奶”的内蒙古牧区抚养,其中许多孤儿又留在北上列车经过的铁路沿线各地。直至1964年,孤儿北送工作才停止,其中很多孤儿来到了青岛。

青岛文史专家王铎:“保密措施”成寻亲障碍

1998年,青岛的文史专家王铎就曾经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了江南孤儿寻亲的议题,并促使第一次南下寻亲大获成功。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他曾经到过无锡孤儿院,曾与亲身经历过江南孤儿事件的保育员们有过详谈,现在那些保育员们大部分已经不在人世。

“当年孤儿收养也是一件很保密的事情,大部分孤儿都是在晚上8时以后,被养父母从孤儿院抱走的,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留下相应的登记,包括从芜湖接来的孤儿。”文史专家王铎称,当年孤儿院的工作人员更愿意把孩子托付给青岛或者天津这些大城市的市民,因为这些城市人口芜杂,南来北往的人很多,移民多元化,周围的人很难察觉到孤儿的身份,能够保护被领养的孤儿们健康成长。但现在看来,当年的种种保密措施,实际上为现在的江南孤儿寻亲设置了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

当年的知情者,不知你是否想过,你随口的一句话,一点当年模糊的记忆,都有可能为这些渴望寻根的芜湖孤儿们,完成他们毕生的夙愿,帮助他们重新见到素未谋面的爹娘。希望您能拨打本报寻亲热线0551-5223760、18605514943,讲述您所知道的芜湖孤儿的记忆。(感谢安徽振升保安公司对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