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今年已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列入预警名单,如果这些专业连续3次进入该项名单,将可能停止招生。该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何秀黔介绍,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该省建立了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据7月29日《黔中早报》)
去年11月2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的相关文件。
笔者想,这一切是教育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结果。市场上没有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状况自然堪忧。高校一味坚持相关专业的开设,确实是一种资源浪费。但不争的事实是,仅仅凭着一两年内呈现的就业状况而定专业,有点急功近利,或陷于短视。因为高校内的专业师资,是需要一定储备或积淀时限的,不是简单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想随便设定就设定的。而且,相同专业就业率低,必然是所有高校的同一专业都面临相同的境况。社会对某专业人才的需求忽冷忽热,可能是波浪式的。专业遇冷被淘汰,一旦出现新需求,高校难以迅速整合资源,一定会应接不暇。
这种情势下,必然造成某专业人才的断档,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淘汰就业率低专业的举措,应该审慎而为。弄不好,极可能蹈入类似“撤点并校”的覆辙,淘汰了再恢复,是瞎折腾,受伤的将首先是整个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