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曝光北京一七一中学初中生要买8套校服,总价920元。学校负责人解释说,这8套校服分别适合春、夏、秋、冬穿着。(新京报11日报道)
校服对学生来说只是驱寒保暖的衣服,但对学校来说,那可能就是“校服经济学”了。学校从学生家长手里拿的920元钱,是校服的成本价格吗?学校每年都要向服装厂订购大量校服,可以说是一个大客户了,会不会有优惠?服装厂和大客户的学校之间有频繁的经济往来,他们之间会不会有利益输送?甚至会不会双方“合作”挣学生的钱?由于缺乏外在监督,这些猜测无法不攻自破。
其实,对身着统一样式校服的学生进行“制服化”管理,不仅是学校的一厢情愿,同样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家长担心孩子一旦不穿校服就会显得“不合群”,而校方负责人也宣称,“目前学校从未出现过不买或者选择性购买的情况”。家长质疑学校要求学生“自愿”购买多套校服,只是针对校服套数的多和少以及920元钱的值不值,所以,真到了掏钱买校服的时候,家长也会不甘人后。
学校之所以敢要求学生家长“自愿”购买多套校服,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底气。现在教育资源紧缺不仅体现在老少边穷地区,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教育资源也极度不平衡,小学生想上一个普通初中就很难,那些稍微有点特色和名气的中学,多少人排队等着上呢。这时,校方仅要求入校的学生多掏920元钱,与连名额都抢不上相比,学校哪里是中饱私囊,简直是“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