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七月,获知高考分数的学子们,都在翘首期待九月的大学生活。在别人的眼里,他们都是高考榜上的天之骄子。
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上,也有这样一批人,被视为当时的拔尖人才。
这个群体,有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他们的出现,是因为漫长的1300年科举考试。
余秋雨有一篇关于科举的散文,题目就叫《十万进士》。从他的文里,我们得知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它的产生必须经过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四级考试。这种筛选过程,不论其涉及范围之广泛、规模之宏大、竞争搏斗之残酷,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有人说,这是一场无情的竞斗,一个冷酷的名利场。读书人从小“头悬梁锥刺股”,直至皓首穷经也未必能通过这一座座名利双收的独木桥。通过这场考验的,多数是不凡之人。
合肥也是个“进士大户”。 除了包拯、李鸿章这些名闻天下的进士们,还有很多在历史上留下可圈可点事迹的合肥籍进士数百人。他们中间,不仅官居要职,为国之栋材,而且在文学上造诣卓绝,影响深远的亦有多人。如马亮、马仲甫父子,杨察、杨寘两兄弟,气节高亮的余阙,做皇帝贴身秘书的李天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