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是鉴宝,其实是耍宝 你以为是专家,其实是演员
3上一篇 2012年7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你以为是鉴宝,其实是耍宝 你以为是专家,其实是演员
广电总局连出七条限令限制鉴宝类节目 网友支持
 

短短几分钟,“专家”绕着藏品走一圈,掂掂瞧瞧,便能做出真假判定;在观众和藏友的惊呼声中,主持人一锤击碎赝品……   在鉴宝节目连番上演“献假货、乱估价、演员门、干爹门”等闹剧之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前日就“进一步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规范和管理”发出通知,连出七条限令——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不得暗示或要求专家修改文物评估结果、高估文物市场价格……网友难得地一边倒持支持态度:“鉴宝节目早该管管了!”          据《羊城晚报》 

打假货

限令1: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是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也必须是法律规定允许买卖的文物。文物拍卖图录文字严禁使用“罕见”、“仅存”、“国宝”。

荧屏扫描:西周的少,上周的多

去年有一则新闻令文物界蒙羞——5位国内顶级文物专家隔着玻璃将一件“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玉衣”主人以此骗取银行贷款6亿元,东窗事发才被踢爆这一“天价宝物”竟是其自制,而专家们集体“走眼”则是因为收了几十万元鉴定费……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电视上的鉴宝类节目越来越多,央视的《鉴宝》(已停播)、《寻宝》、《一锤定音》,北京卫视的《收藏秀》,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都》……据不完全统计,各频道的鉴宝类栏目现有20档,在最高峰时曾有50多档。节目密度如此之高,哪有那么多“宝贝”拿来鉴定?

业界解读:“很多藏品都是高档赝品”

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山东分会会长、山东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陈玉泉在受访时曾表示,有些鉴宝节目中,又是砸又是敲,看着热热闹闹,但实际上有很多外人不知的操作手法。节目中的不少藏品不过是高档赝品,拿出来评估是为日后变现打基础。   有知名鉴宝栏目的编导曾给陈玉泉打电话:“你那有想上电视的老板吗?×××元一次,只要东西不太难看就行。”所谓别太难看,就是说只要别太假、看不过去就行。

打专家

限令2:文博工作者不收藏、买卖文物,不违规占用文物及资料,不以职业身份牟取私利。

荧屏扫描:鉴定的少,吹水的多

经过鉴宝名家评估,花387万元买的一只宋代汝窑碗竟然是赝品!去年,北京刘先生起诉鉴宝名家、央视《寻宝》节目鉴宝嘉宾毛晓沪,称毛晓沪的鉴定造假使他上当,要求返还387万元货款及损失209万元。毛晓沪事后召开发布会澄清,否认认识刘先生及仿制售卖该物件。事件至今虽无定论,但对鉴宝节目专家的质疑声已日渐高涨。

业界解读:“遴选无标准,鉴定无程序”

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延皓看来,很多电视鉴宝节目中存在“文物鉴定程序不够严谨,鉴定专家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很多所谓的鉴定专家缺少必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少数甚至是混迹于文物市场中的古玩商,因此节目中经常出现文物真假不分、价格大起大落等情况。

打演员

限令3: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不得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在节目中由演员扮演“持宝人”。

荧屏扫描:献宝的少,耍宝的多

不久前,在河南卫视《华豫之门》节目中,一个美女带着一件金镶玉的翡翠观音找专家鉴定。主持人问她哪来的,美女说,“干爹送的”。主持人问,“你干爹做什么的?”美女说,“房地产公司老板”。主持人又问,“那你做什么的?”美女说,“我什么都不做”。专家鉴定最后说,所谓金镶玉翡翠观音只是件玻璃制造的地摊货。

而事后这位名叫安子熙的美女在微博上承认是在演戏,是按照电视台的策划进行表演。

业界解读:“鉴宝节目大多在走台本”

广东省文物鉴定家潘鸣皋在一次活动中,言辞犀利地指出不少电视台的收藏鉴宝节目是在“走台本”,“其实都是为了娱乐大家,藏品在上节目之前,专家已鉴定过一遍了,被砸的藏品在台下其实已百分之百确认为假的,事先沟通好了,要不在台上谁敢砸啊。”

而北京某拍卖行首席拍卖师林争平则建议观众对鉴宝节目不必太认真,“不管是现场估价还是锤砸赝品,都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