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北门口,好比北京的大栅栏、合肥的四牌楼一样,成了当地的地理标志。
而事实上,它不是街,也不成巷,却在很多人心中占有重要位置。城门口的老人们告诉我,因为它是你寻找老亳州记忆的“开门钥匙”咧!
繁华路口处,有座老城门
从商城王建都开始,亳州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尤其是三国时期,因为曹操父子的出现,亳州更是名闻天下。魏黄初二年,封为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城并称五都。
三千多年过去,今天的亳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闻名遐迩的“中华药都”。来到亳州,若你随口问一句,老城哪里最值得一看?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北门口!
来到人民中路与和平路交叉口,你一眼就能看到这座雄伟的老城门。
探寻一番,不免疑惑:数千年的古城,城门之老固然在理,但为何要叫北门口?城门边的老人向笔者解释:由于它连接着城里和北关之间,因此才被称为“北门口”。
北门口面积虽不大,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顺路望去,南与人民中路相连,北与白布大街衔接,东西横跨和平路,地势较高,一览无余,是亳州城的繁华街市地段。
可知那“七十二街、三十六巷”
北门口坐落于涡河之滨,深处众条老街之中。因此说到北门口,就不得不提亳州老街。
亳州老街众多,白布大街、老砖街、筢子街……细数大街小巷有上百条,更是有“七十二条街,三十六条巷”的名号。
老街鼎盛于明清,兴于涡河。明朝实施海禁,内河运输获得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四码头”、“八市”和“四大街”。加之亳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因此成为重要的物流和人流集散地,涡河水运也迎来了黄金时期。
亳州商业最大特点是一街一巷经营,一街一品。这里土产堆积,洋货充斥,各地商贾会集,会馆林立。
据《亳州志》载,这里“百货辇来于雍梁,千樯转输于淮泗……豪商富贾,比屋而居,高舸大船,连樯而集。”甚至一度被冠以“小南京”之称,可见其鼎盛和繁荣确是有口皆碑。
历经沧桑,光彩渐逝
亳州北门口连接的众条老街,因商业而繁荣,同样也因繁荣而遭洗劫。
老人们告诉说,当年,孙殿英三次祸亳,商家十室九空,老街元气大伤。大将姜桂题拒绝铁路进亳,亳州的商业地位被取代,老街日渐衰落。
1938年春,日寇炮轰亳州,占领亳州城,哨卡就设在了现在的北门口。后来,刘邓大军六纵攻打亳州城,在炮火的掩护下,摧毁了敌人城防工事,炸开北门,攻入城内,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次战斗,共有270多位战士为解放亳州献出了生命。
此后,随着全国性“破四旧”运动和十年浩劫的降临,亳州老街在打、砸、抢的喊声中被破坏得体无完肤,大多数院落结构遭到破坏,砖雕木刻,蚩吻木屏,悉遭砸捣。
随着时代变迁,北门口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呼唤,留住北门口
上世纪50年代,当地政府在北门口建起广场,类似现在的中心公园。招引四面八方的人们在此集聚,自然热闹繁荣。饭店酒楼,小吃摊点,杂货商店,集中于此,过往行人络绎不绝。
当时的一闻香饭店、和平饭店、亳州大旅社、和平剧场等分布周围。要是有人请客,客人问到哪吃?主人就会得意地说,“北门口”,显得非常有面子。每逢节日、逢会或重大活动,北门口更是人山人海,看热闹的人前胸贴后背。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众多老街被肢解或完全消失,不少老屋轰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仿古建筑,原有的文化气息被冰冷的钢筋水泥染得没了一丝气息。
失去的,是无比珍贵的历史记忆。
多少年过去,在亳州人眼里,北门口已成为一种情愫,在心中挥之不去。而随着亳州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陶醉于亳州众多的文化遗迹,北门口作为老城的标志,也再度受到关注。据悉,地方政府从山西平遥请来能工巧匠,将还原北门口昔日风貌。
几年前,亳州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李景琦老先生,曾为城门楼撰联如下:
汤王泽被千秋,数天下名都,此城更古;
子建才高八斗,量人间文采,吾地独多。
多年来,这里的百姓们也如同李景琦老先生一样,期待北门口能早日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