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两代教师见证20年教育巨变
2012年6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教“泥孩子”的老何宝刀未老,“新生代”小何享受教学
一家两代教师见证20年教育巨变

田杨杨 记者 刘海泉
 

星报发展的20年,也是安徽教育巨变的20年。

合肥市庐江县有这样一个家庭,一家二代人都从事教师职业,全家5口人,4人都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老师。流水般的时光走过了20年,他们一家的故事恰是见证安徽教育事业20年变迁最真实的缩影。

一家5口人,4个当过教师

56岁的何成舟最近的精气神很不错,已经有37年教龄的他终于实现了他职业的最高追求——评聘上了高级教师。

如今,一打开知名教育网站“地平线教育网”,其“名师风采”栏目里一段《辛勤耕耘结硕果》里记录了庐江县金牛镇五里小学何成舟老师担任几十年小学班主任以来与学生们发生的感人故事。

实际上,家住农村的老何一家算得上是从泥田里爬出来的“教育世家”。据了解,除了父亲何成舟是老师外,他的女儿何戊辰、儿媳均为教师,其儿子也曾是教师。

“这20年,教育的变化太大了,我们的家庭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聊起近20年教育的变化,何成舟告诉记者,20年前,他的孩子还在上小学,那时候,学校条件很差,生活也很差,即使是教师,他也要为自己的孩子学费“操心”,而如今,全省已经全部免除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小学生一年可以减负200多元、初中生一年可减负300多元。

老何告诉记者,去年,通过“校安工程”,孩子们得以在更加安全、明亮的校园里学习。“最早是借老百姓家里的大房子‘扫盲’,然后从土屋、砖瓦房再到楼房,现在还有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真是天壤之别!”

父亲:曾牵着水牛上课堂

回忆起学校办学之初的往事,何成舟老师头头是道。

“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学校的前身还叫莫堰小学,当时,教室里的桌子是用水泥石子砌成的,校园里是一片菜地,老师们边种地、边教书。”深有感触的何老师告诉记者,当时,乡里举行教学质量评比,作为五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成绩,他甚至在早读时间将家里的水牛拉到校园里放养。

有一年,刚在合肥做了痔疮手术的他,恰巧碰上小学升初中“预考”,为了不影响学生们迎考,何老师放弃休息,在家里抱了一件棉袄,放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坚持坐着上课。由于兢兢业业,何老师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我第一届学生都当爷爷了,也有评上教授的!”谈起自己的学生,何老师最得意。他说,每次从家里到学校的路上,听到一届又一届学生们爽朗的笑声,心里特别开心。

何老师说,如今校园内的教学设施有了极大改善。“十几年前,学生们最怕冬季,因为教室的窗户要用白色塑料皮封着,或用稻草堵着,现在,很多农村学校都建起了教学楼,安上了广播等设备,学生也用上了木制桌椅,有了很多体育设施,校园地面是水泥的,并有花草掩映其间,宛如花园。”

近年来,随着教师队伍壮大及素质提高,促进了教学的正规化和现代化。据何老师介绍,按照国家“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现在农村小学共开设了英语、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新课程,另外,校园网络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让学生能分享到全国各地的先进教学成果。

女儿:我要当个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何老师的女儿何戊辰大学时就读的是会计专业,因为成绩优异,加之父亲的影响,她毅然决定“女承父业”——留在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任教。

相比父亲上学时的环境,小何连声感慨:“父亲上高中的时候,冬天赤脚都坚持上学,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的环境已很好了!”

何戊辰还告诉记者,哥哥上初中时的教学条件还很简陋,去学校还得自带粮食,自备干菜,而到她上中学时,学校已经有了比较正规的食堂,每天有专人负责打饭。

已有几年教龄的小何告诉记者,与父亲相比,他们这一代教师更多的在享受教学。“这几年,学校的变化非常大,学校硬件设施发展很快,现在有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等,可以说我们教师是在特别优越的环境中去授课,学生是在很好的环境下成长。”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