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许春樵
职务:安徽文学院副院长
“《市场星报》创刊二十年了,然而真正让我们认识并接受这张报纸,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所以,一张报纸的意义并不在于活了多长时间,而在于能不能健康而又生动地活在读者和作者的心目中。”对于《市场星报》二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许春樵也是一直看在眼里。 记者 张亚琴
文化版块抢跑一步
记者:如果用一句话评价《市场星报》,作为老读者,您会怎么说?
许春樵:我们愿意为《市场星报》写稿,我们愿意将自己的文学行为在《市场星报》公开,那是因为,《市场星报》是一份有影响力、有凝聚力、有品质、有尊严的报纸。
记者:从2010年更名改版后,您觉得这张报纸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许春樵:更名改版后,我发现《市场星报》的独家新闻多了起来,深度报道深刻了起来,版式策划更具个性化,栏目设计更加平民化了。更重要的是,文化栏目版块抢跑一步,领先潮流,众所周知的《品读》周刊不仅在文化圈内受青睐,在大众阅读中也备受追捧。
记者:那么您觉得,对于安徽文化方面的报道,《市场星报》做了哪些?
许春樵:我记忆中《市场星报》对安徽作家作品的发表与宣传,对安徽文学活动的报道从来都是不惜版面,而且从来都是倾心支持。这里面除了一份感情外,还有办报人对文学之于一张报纸品位意义的准确把握与深刻认识。
报纸与作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如果对此缺少足够的认识,就很难进行诚实而有效的合作。《市场星报》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更具智慧。所以在未来,安徽文学院必将在这个平台上把握更多的合作机会。
用公益活动擦亮品牌
记者:对于本报的品牌形象,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许春樵:现在的报纸,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产品。报纸不能满足于信息快餐式消费,而应该发出一个时代的声音,这个声音是否具有权威性,作为一份市场化运作的报纸必须要有勇气不作假、不说谎、为民做主,先具有公信力,后才有影响力。
在现有条件下,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关注社会民生的公益活动对报纸品牌的影响力提高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在我看来,星报的一系列公益活动在同城媒体中做得很出色。
记者:有哪些活动给您的印象比较深刻?
许春樵:印象最深的当属“慈善晚宴”。 从2006年至今,慈善晚宴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在全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今年以来,一些活动也非常有意义。像多位志愿军老兵委托《市场星报》寻找当年战友,你们还为此开了个栏目,叫“驼铃热线——寻找失散的老战友”。
还有六一前夕,为了给留守儿童送关爱,让他们过一个快乐的节日,《市场星报》联合新浪安徽呼吁社会各界献出一份爱心,推出了“儿童节他们更需要礼物”系列报道。活动一推出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献出爱心,为孩子们准备 “六一”节的礼物。
一份报纸的责任当然不止是做公益,还有更多的担当和使命,相信《市场星报》有足够的能力和才华真正实现与读者的心灵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