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拂过青草,发射场上如铺了一块绿色的地毯。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最灿烂的季节为神舟九号飞船送行。6月16日,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伫立在蓝天下,静待腾空而起的时刻。在它上方约343公里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即将迎来故乡的航天员。 综合新华社
镜头一:航天员出征
15时47分。明媚的阳光洒向航天员公寓——问天阁。
神九航天员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身着乳白色航天服,从问天阁南侧门依次走出。
45岁的指令长景海鹏走在最前面。43岁的航天员刘旺走在景海鹏左边。33岁的女航天员刘洋,像一个小妹妹,跟在景海鹏和刘旺的身边。高挑白皙的她是记者们镜头里的“宠儿”。她带着甜甜的微笑向人群挥手致意。49年前的今天,苏联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成为叩问太空的第一位女性;而今,太空将迎来一朵“中国玫瑰”。
“出发!”广场上响起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庄重有力的命令。
5公里外,高大的发射塔架旁,神舟九号飞船正等待3名乘客的到来。
镜头二:关闭舱门
“欢迎来到神舟九号飞船。”站在飞船舱门边,48岁的飞船总装工人孙占海跟3名航天员打招呼。这是他自神六以来第三次在载人飞行任务中负责关闭舱门。
刘旺对飞船的内饰啧啧称赞。被称为“改进型”的神舟八号、九号、十号,轨道舱和返回舱为航天员留出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内部布局、装饰、标识以及便于航天员使用的助力装置更整齐、更规范。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李卫说,所有改进,都是为了让航天员更安全、更舒适。
刘洋查看了一下自己的位置。飞船为了适应搭载女航天员的需要,专门为她开辟了用于换装和卫生处理的“私密空间”。
3名航天员各就各位,按照程序展开操作。准备就绪。对讲机里,分系统指挥员向孙占海发出命令:关闭舱门。
转身之前,孙占海仔细凝望了每一个人的脸。3名航天员微笑着向他挥手告别。门很重,关的时候要花点力气。孙占海先关了返回舱的门,又去关上了轨道舱的门。
镜头三:起飞
18时22分。一轮骄阳还挂在天上,烤得现场的工作人员直冒汗。
发射塔架的回转平台全部打开。乳白色的船箭组合体完整呈现在人们面前。发射场系统北京特工院空调专业高工陈洪琪是最后一批撤离发射塔架的人员之一。
“火箭推进剂在加注之后和外界有一个热交换的过程,如果温度上升过快,推进剂性能会受影响。”陈洪琪说,“为了应对夏季高温,我们改造了推进剂升降温系统,通过采取技术措施,使发射时推进剂温度处于最佳状态。”从早晨开始,陈洪琪一直待在发射塔架上,监督设备运行状态。
“10分钟准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里,零号指挥员王军的每一条口令,都通过面前的话筒传递到发射场各个角落。
“三分钟准备!”发射场上异常安静。青草香味四处弥漫,这是这个季节才能闻到的味道。
“一分钟准备!”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陆晋荣说,考虑到交会对接需要和飞船本身的能源需要,神舟九号将实施零窗口发射,点火时间误差必须控制在正负1秒之内。
指控大厅里,所有人屏气凝神,只能听到零号指挥员读秒的声音——
“5、4、3、2、1,点火!”一条橘红色的火龙从长征二F遥九火箭的底部猛地喷射出来,几千摄氏度高温的烈焰,在几秒钟内就将导流槽中数百吨水变成了蒸汽。
火箭拔地而起!轰隆巨响强烈震动着耳膜。上升!上升!上升!一道壮美的弧线划过蓝色天际。
镜头四:入轨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整流罩分离……
18时47分,长征二F遥九火箭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准确送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220千米的初始轨道。
这是长征二F火箭第10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5次飞行。“十全十美!”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使用了迭代制导技术的长征二F火箭,精度较之前显著提高。
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厅后排,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一直紧盯着屏幕,密切关注3名航天员的情况。杨利伟说,“这次他们在太空逗留的时间比较长,我会继续密切关注战友们的动态。”
戈壁滩的夕阳,还留恋地挂在酒泉发射场上空的一角。在广袤的宇宙里,在343千米高度的近圆对接轨道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做好准备,等候着与神舟九号“太空牵手”。中国人真正“入住”天宫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