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五旬教师杜伟新17年间倾尽家财,购买“共和国之星”等各种证书200多个。家人称他现在穷得只剩下奖状了,并呼吁有关部门查处骗人评奖。(5月17日《广州日报》)
杜伟新的“执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穿着长衫、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来。说杜伟新是“当代孔乙己”,的确有几分相似。
客观地说,爱好文学的杜伟新有一定的创作实力。能够在《人民日报》发表诗作,能受到《人民文学》杂志的邀请参加研讨,这如果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足以让他在那个小县城名利双收。如果孔乙己能够进学,肯定不必靠“回”字的四种写法来卖弄学问,同样,要是杜伟新当年有一条凭本事上升的通道,也不至于靠证书来证明自己,最终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跳出杜伟新个人的境遇来观察杜伟新,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和他一样,很多时候也在不断地在靠“买证”来证明自己。
鲁迅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的主要用意,是“在于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如果说杜伟新是“孔乙己”,我们所有人只不过是咸亨酒店里的食客和店小二。我们也许不能帮助杜伟新跳出思维的死循环,但我们也没有必要以一种冷漠的眼光去把他当作笑料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