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让汶川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在“5.12”四周年到来之际,记者电话回访了这些曾经采访过的、结下了深厚友谊的灾区群众。令人高兴的是,他们心灵的创伤正在慢慢抚平,工作、生活已经陆续重回正轨……
一针一线“绣”出全新生活
描述地点:汶川县银杏乡羌绣基地 讲述人:绣娘王小蓉
“地震前除了种地就是绣一点儿羌绣作为家用,基本没有其他收入,但是现在不同了,足不出户就可以挣钱。”王小蓉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绣一双鞋垫要花2天时间,到街上去卖只能卖15元,现在一个技能娴熟的绣娘,绣一个小时就能挣15元,每月收入可达2000元。”
王小蓉是银杏乡羌绣基地绣娘之一,她正是《八千羌绣绣娘给刘奇葆书记的一封信》的执笔人。在地震中失去土地后,她为了照顾孩子和老人,没有离开家去外面打工,为了生计,她加入了“羌绣计划”。
从一个做农活的家庭主妇,到月收入千元的绣娘,王小蓉内心充满感激。“给刘奇葆书记写信的想法酝酿了很久,姐妹们聊天时都说,很庆幸在家就能有这么好的就业机会。”王小蓉说,“这封信反映了大家的心声。”
在汶川,羌族妇女祖祖辈辈都有刺绣的习惯。但长期以来,小到手绢、荷包、衣服,大到被褥、壁挂等刺绣作品仅供自家使用,偶尔作为礼品赠送给亲友。现在,这种民间刺绣以细致的做工和独特的民族特色逐渐被市场认可,成了当地妇女创收的重要来源。
发展旅游“乐”了百姓生活
描述地点:汶川县映秀镇 讲述人:映秀居民李向冬、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
在“5.12”地震的震中——映秀镇,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马路,一栋栋漂亮的“农家别墅”,周边群山环绕,河水潺潺……这是去年记者在映秀看到的情景。“你们去年来的时候,我们这里刚刚重建结束,还没什么人气。你们今年可以来看看,商铺里生意火爆,游客熙来攘往,已经大不一样。”映秀镇居民李向冬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元旦,我们镇出了桩新鲜事:每户家庭都收到了县里送来的特殊礼物——一只控油壶、一把限盐匙、一根腰围尺。后来才知道,是县政府每年筹资700万元,为全县10万百姓提供免费体检。”
阿坝州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介绍说:“三年时间,汶川创建了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水磨古镇景区、映秀“5.12”纪念地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四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百姓也依托旅游业的发展,鼓了腰包,乐了生活。”
给生态让步,为旅游转型,这是汶川探索出的一条灾区旅游发展的新路。据悉,2011年该县共接待游客36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7.3%和186.6%。
农家乐“鼓”起农家人的腰包
描述地点:汶川县三江乡
讲述人:河坝村村委会主任雷之平
汶川县三江乡原本就是个旅游胜地,遭遇大地震之后,很多旅游设施被毁。来自广东的援建队伍打造出以“三江水乡藏寨”为主的藏家旅游集镇品牌,配合汶川县启动国家4A级景区创建。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发展方向,以“世界汶川、熊猫家园”为旅游定位,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经成功创建了汶川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汶川三江生态旅游景区。
据河坝村村委会主任雷之平介绍,藏家风情园农家乐于2009年修成,共28户,能同时接待400人就餐住宿。在藏家风情园农家乐,游客能品尝到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农家菜,有藏餐、腊肉、野菜……去年,全村有10户农家乐被县旅游局评为2星级农家乐。
雷之平家也开起了“惠援居农家乐”,面积440平方米,有12个标间。“去年,我们农家乐收入15万多元,旺季一天就能收入2000多元。”雷之平高兴地说。
一扭一跳“舞”出充实人生
描述地点:汶川县威州镇锅庄广场
讲述人:威州镇居民余成贵
“每天下午,在汶川县锅庄广场上都会看到一群老人在跳舞,那就是我们这些威州镇老年活动中心老年舞蹈队的老人们。”老人余成贵告诉记者:“老年活动中心成立以前,我要不就在家看电视,一整天待在屋里不出门,要不就是打麻将。地震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威州镇重建了老年活动中心,现在我每天下午和其他老人一起跳舞,过得很充实。县上有活动还经常邀请我们去助兴,温总理都观看过我们的表演呢。”
听着余老电话中兴奋的声音,记者仿佛身临其境地看见:华灯初上的广场,汇聚了身着藏、羌、汉等各民族服装的群众,伴着锅庄舞曲的旋律,跳起了欢快的舞步,把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美好家园装扮得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