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敏,在巢湖市天河街道,没有一个人说不好,赞叹之余,还会竖起大拇指。她的故事听了有些酸楚,但却让你感到温暖的爱。16年来,她没有放弃脑瘫的儿子,而是陪着他行走了两万五千里,多方面进行治疗。公婆、父母生病她没有一天偷懒,每天在床头嘘寒问暖。她传承“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是父母、公婆们的好女儿、好媳妇,是儿子、外甥言传身教的好妈妈,好舅妈,同事们视她为榜样,处处向她看齐。
脑瘫儿子犹如晴天霹雳
1992年3月,因为爱情之花,陈敏从舒城县调到巢湖市西峰乡工作,1992年10月结婚。1996年2月她生下活泼可爱的男孩,一家三口乐开了花。
“天有不测风云”,当沉浸在家庭幸福中,祸从天降。陈敏发现,儿子出生后体质一直较弱,一周岁时还不会站立,到合肥省立医院检查后发现,由于早产2个月,造成先天性脑瘫引起下肢残疾。
当时一位医学专家告诉她,孩子长大后可能就像大街上的呆子、痴子一样,像瘸子、瘫子一样,将给你们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专家的话如晴天霹雳,给她沉重打击。
一定要为孩子治好病。这个信念在陈敏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取得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后,她毅然选择带孩子住进省立儿童医院接受治疗,一住就是6个月。望着14个月大的孩子浑身被扎满银针、哇哇大哭的情景,她每次都泪流满面,犹如万箭穿心,身体也一天天消瘦。
有的亲友好心劝她,干脆把孩子悄悄丢了算了,回去就说没治好,趁年轻再生一个。陈敏坚定地摇头:“他是一条生命,作为妈妈,我不能这么做,不能放弃,我不能把他推给社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多的康复训练,2001年,5岁的儿子终于可以在大人搀扶下行走了。从此,陈敏的信心更足,每天抽出大量的时间陪孩子走路,牵着孩子爬楼梯。
为治病一走就是两万五千里
孩子由于先天性不足,体质一直很差,一训练就出汗,稍不注意,就感冒发烧。她的家离乡卫生所有一里多路。当时,陈敏的丈夫在外乡镇工作,夫妻分居两地。每次孩子病了,她都抱着孩子去下汤、夏阁镇卫生所,有时还要去巢湖医治。
15年来,陈敏带领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和接送上下学徒步所走的总里程超过2万5千里长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曾迷茫过,悲观失望过,小的时候常常问妈妈:“为什么我不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自由自在地奔跑?”长大了有时有点自暴自弃:“为什么我这样倒霉、这么命苦?我的前途在哪里?”
每次面对孩子的类似问题,她尽管心如刀绞,但还是面带笑容,耐心地开导孩子。她还通过讲有成就残疾人故事,教育引导儿子自强不息、战胜残疾。
现在孩子已经上高一了,心理非常健康,在老师、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刻苦勤奋、乐观向上的阳光男孩,在亲戚长辈眼里,他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自觉性强的好孩子。
孩子极富有爱心,5·12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在电视上一播出,当时12岁的他就难过得吃不下饭,率先在班上捐出了自己准备买书的100元钱。每次班级只要组织献爱心活动,平时节俭的他总是第一个响应。
侍候四老,端茶送水到床边
自从陈敏结婚以后,公婆的身体就不好,因此有了孩子之后,公婆不能帮着带孩子,她就一个人咬牙坚持着。
2010年12月,陈敏父亲患食道癌住进省立医院,陈敏带上家里所有的积蓄,赶到医院,一天24小时昼夜守候在父亲身边坚持20多天,直到父亲出院。
自2005年开始,丈夫一直在外省招商引资,夫妻分居两地。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陈敏都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丈夫姐姐的小儿子没考上好的高中,她主动让孩子住到家里,上了附近的红旗职中学校。作为舅妈,陈敏除了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外,还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引导他好好念书。2005年,孩子顺利考上了安徽农师院,2008年刚毕业就以第二名的成绩应聘到江苏盱眙中学,如今当上了学校教导主任。
在过去的6000个日日夜夜,既有酸甜苦辣和艰辛,也有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取得成绩的喜悦。令她欣慰的是孩子身心健康,一直快乐地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