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羽绒深加工突围战
2012年5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六安:羽绒深加工突围战

记者 赵汗青 文/图
质量最好的“吊吊绒”
工人正在生产羽毛球
 

六安羽绒——这一地域特产经过当地企业家多年孕育逐渐形成了羽绒代加工产业群,但因为缺乏有效的品牌营销、行业的整体协调管理,以及遭遇普遍的用工荒、企业融资难及宣传乏力,使得这一产业外表朝气蓬勃内里则困境重重,成了徘徊不前的“代加工名牌”。当下,六安羽绒行业的企业家们是否能够博弈突围?

企业家们或以资本涉足建筑领域,或以合资姿态向服装靠拢,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行业专家和政府主管部门给出的建议是,在政府扶持养殖完善原材料供应的情况下,做好企业自身品牌的开发,做到真正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羽绒之冠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闻名于世的皖西大白鹅更为人熟知的是作为合肥名产——吴山贡鹅的原料。

皖西大白鹅主要分布于安徽省皖西山区及河南省的固始县,体型中等,体态高昂,公鹅头顶有肉瘤大而突出,所以有“狮头鹅”的说法。

实际上,皖西白鹅最为珍贵的是羽绒。羽绒松软结构好,又可以摺得极为细小,多用于填充物保暖,羽绒分为鸭绒和鹅绒,同等条件下鹅绒的保暖程度稍高于鸭绒。

皖西白鹅的羽绒绒朵大,蓬松度高,在国际市场上颇受欧美消费者欢迎,一般的脯绒市场价为160万每吨。

“全国很多地方鹅的羽绒都不如皖西白鹅好。”一家羽绒厂进出口部经理管华菊说,“东北的鹅绒油脂太大,而四川的鹅绒朵小,安徽的皖西白鹅相对而言质量上佳。”

水洗过的羽绒光亮如银,“抓起来成串不掉,这才是最好的羽绒。”羽绒厂生产车间副主任邱月启说。

“正因为皖西白鹅的羽绒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称为羽绒之冠。”六安市裕安区畜牧局副局长朱开育说。

位于六安市西北42公里的固镇镇,是全国四大羽绒集散地之一,“中国白鹅之乡”。

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和多次拐弯后,记者来到固镇镇,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固镇街道记者却没有看到关于羽绒的醒目招牌,这个集散地究竟在哪?

崛起之路

谈起羽绒,固镇镇当地人无人不晓。

30多年前,在六安裕安区固镇镇很多居民都有过当货郎收鹅毛鸭毛的经历。

管章明就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他领导下的羽绒厂2011年销售收入3.4亿元,出口700万美元。

1999年,在管章明的努力下,其厂里的产品正式出口了,从此皖西羽绒正式漂洋过海。

“日本客商对皖西白鹅的羽绒非常感兴趣,他们要亲自到实地来考察。”管章明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影响很大。管章明考虑到这场金融危机恐怕没有两三年恢复不了原来的市场环境,当机立断对中低档产品以销定购,集中全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大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抵抗冲击,这样才有近两年企业的良好运作。

固镇镇另外一家羽绒厂的总经理张荣诗,从1989年去东北跑市场,到2006年回乡开厂给浙江厂家做代加工,这个不识字的老总如今却有着近百亩地的工厂。

在固镇镇的羽绒企业中,可以听到无数类似的例子。

在六安市裕安区,如今规模以上羽绒加工企业共有26家,企业年产值20个亿,作为该区工业中的支柱产业,占到了该区年产值的10%。

华丽转身

六安市羽绒产业协会秘书长赵传银说,现在六安已有200多家羽绒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130多家。

但令人不解的是,起家早的管章明从羽绒公司却跨越到自来水公司、房地产开发、建筑安装,是出于对羽绒行业困境的难分难解,还是一行带百业的集团式跨越?

管章明认为,从羽绒企业走到现在,都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做好主业的同时,一个企业要求新、求变,就必须向规模化、集团化、跨行业经营模式发展,这是做强做大的必经之路。目前他带领集团下属7个子公司。

“我们的羽绒还是走高端路线,主要向国际市场,因为中低端竞争太过激烈。”他的女儿管华菊说。

“其实管章明并没有做好羽绒深加工的品牌。现在一些羽绒企业做的服装加工还是贴牌生产,利润比较低,管章明最终还是转向了房地产。”六安市裕安区畜牧局副局长朱开育认为,当前羽绒企业最重要的是从原先的原料加工转身到产业升级深化和产品链的延伸,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而张荣诗则准备与浙江茂龙家纺合资,从羽绒转身服装。

张荣诗将这种转型原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我如果懂外语会英文,早就自己去做外贸了。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我记性比较好,再加上和浙江茂龙方面关系比较好,所以才合资做服装厂。”

记者了解到,按照固镇镇的规划,在总规划2000亩的镇工业集中区,集中了羽绒加工企业,瑞祥羽绒、宝祥羽绒已建成投产,东星羽绒和黎明思羽绒两家企业已破土动工,日本伊藤忠商社、上海雁皇羽绒、浙江茂龙家纺和巢湖军辉服装等四家企业已与政府签订意向性协议,有望落户园区。

求才若渴

打开厂房的大门,张荣诗指着一堆堆码放整齐的袋装羽绒,“看,这就是我们的产品。”

由于农忙,工人们都回家去了。偌大的工厂,只有张荣诗和看门老头在。

固镇镇的羽绒企业都面临着用工难的问题,按照固镇镇政府工作人员的说法,尽管外出务工人员不多,但用工是个问题。

而更棘手的是专业人才匮乏。管章明曾经引进高端人才,由于外贸的需要,一些懂外语懂外贸的大学生进来,但羽绒羽毛专业人才、营销管理人才缺乏。

“镇里的外在环境和投资环境都不行,人才也不愿意来。”管华菊说,作为羽绒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营销人才,作为管章明的女儿,她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父亲的企业里做外贸,不久,就成了“进出口部”的经理。

管华菊曾到合肥参加过招聘会,希望能引来一些高素质人才,可是她发现很少有人愿意过来,大家更愿意在城市里生活,乡镇确实很偏僻。

深加工之惑

“应该说,我们皖西羽绒的质量在全世界排得上名次,但我们的羽绒加工乃至深加工企业一家上品牌的也没有。”赵传银秘书长惋惜地说。

实际上就品牌而言,在六安几家产值最大的羽绒企业中,六安海洋、安徽一隆、安徽明牛、皖西羽绒等业内还稍有名气,但做的还是原料加工和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真正的品牌。

在采访张荣诗时,他给记者看了一幅挂历,是与他合作的浙江茂龙家纺做的,其中一幅大图片是“狮头鹅”的照片,其实就是皖西白鹅,而文字说明只字未提六安。

“这其实就是我们的皖西白鹅,但我们就没有想到如何宣传。还是浙江人会做生意,他们的面铺得很宽。”张荣诗说。

“我们的产业发展了那么久,实质还是在卖原料、卖绒,真正的深加工,真正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六安的羽绒企业还没有做到。在安徽,只有鸿润家纺还可以说品牌做得不错。”赵传银说。

原材料之困

“可以说现在的羽绒产业处在一个徘徊的转型期。”朱开育副局长说,当前固镇镇所加工的羽绒本地产的只占到20%,其他需要大量从外地进购。

而原因就在于白鹅养殖量不够。朱开育认为,由于皖西白鹅的繁殖少、对季节要求高,以及由大量的散养户在向集体养殖过渡,白鹅的整体养殖量徘徊不前,这就导致了整个羽绒行业的发展受制。现今,不少羽绒企业都是从黑龙江、山东等地购进羽绒再加工。

六安市政协委员余金海认为,白鹅经济一度成为地方农业经济的亮点。但近年来皖西白鹅养殖却呈现急剧下滑趋势,影响到白鹅经济链、特别是羽绒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白鹅养殖户锐减,六安白鹅养殖数量从2000万只减为现在的1000多万只,而裕安区只有260万只。

33岁的江卫军是固镇镇一家种鹅养殖场的老板,他拥有在该镇唯一的孵化场,10个孵化器可以同时孵化72000个鹅蛋,他和当地的140多家农户合作,建立了庞大的网群。

江卫军给农户们的鹅提前注射疫苗,在网络上找订单,然后按照客户的需要向农户们收鹅。

在固镇镇青龙村,村民王自兵家里养了300多只鹅,他就是江卫军的其中一家农户。由于感觉外出务工很累,他从2007年回家用自家的20亩地养鹅。

“现在散养鹅的也有,但很少,全村能有30多户在集体养殖。”王自兵说,由于近年来饲料和人工成本的提高,鹅的养殖成本也由以前的50~60元升到75~80元。

记者手记:资本的力量

作为社会发展的力量,资本与企业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资本总是要运动,而企业则要通过资本运作达到增值的效果,而这些就需要同社会碰撞,产生火花。

六安固镇镇的企业家们,从收鹅毛开始,在原始积累之初,个人能力及智慧扮演着前进的角色,而当成立企业进行大宗贸易,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和大小经济政策相博弈,他们或有所惑,或有所悟,而这一切,都在推动着市场经济的迈进,乃至社会公民的启蒙。

政府注意到了这种力量,作为服务者和引导者,也就更应该打造良好的环境,力图得到良性的双赢。

专家观点

养好白鹅,打响品牌 六安市裕安区畜牧局副局长朱开育

“皖西白鹅我们已经注册了商标。要打响品牌,以羽绒产业为龙头,形成皖西白鹅的产业体系。”朱开育说。

对于羽绒产业,裕安区政府已经有了发展的规划。针对白鹅供应量的不均衡和繁殖率低,进行标准化养殖。更重要的是,打造属于皖西羽绒企业自己的品牌。进行羽绒精品加工、羽毛工艺制品优势产业强强联合,促进企业的规模膨胀,打通羽绒之都的交通通道。

对于企业遭遇到的用工难,高端人才留不住和融资难的问题,朱开育认为,这是属于整体大环境的问题,主要决定于企业老总的胆识和眼光,而不能光靠政府的政策。

固镇镇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将要放大产业集群效应,加快延伸羽绒两端生产链条,大力开发中高档系列羽绒制品;加快羽毛制品、羽毛球自主品牌的开发生产,做大做强羽毛产业,形成羽毛工艺品、羽毛球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国内驰名、省内有名的品牌。

建大型交易市场,引进大型羽绒企业 六安市羽绒产业协会秘书长赵传银

赵传银秘书长认为,由于产量跟不上市场需求,当务之急是提高鹅的产量,没有鹅哪来的羽绒呢?

其次,六安应该建一个大型的全国性的贸易市场,信息流畅后,六安的羽绒产业才能做大做强,“拿浙江萧山的羽绒企业和六安的比较,萧山最顶尖的六七家企业年产值每家十几个亿,而我们六安最好的安徽一隆几家年产值总共才十多亿。这个差距太大了。”赵传银认为,如果能够引进几家大型的羽绒企业,六安的那么多小羽绒企业就可以直销给大企业,形成抱团取暖。

现今,爱莱依羽绒和浙江柳桥这两家大型羽绒企业已经准备入住六安市。下一步,要宣传皖西羽绒这个品牌,企业自身也要搞好自己的品牌建设。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