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宣城市广德城南塘汉代墓地目前已基本发掘完毕。共发掘汉代土墩墓62墩,合计269座单体墓葬,出土了陶、铜、铁、玉、石、琉璃等器物上千件(套)。
墓葬形制 深度一般不超过2米
城南塘汉代土墩墓地位于我省东南部的广德县桃州镇,墓地分布于群山环绕的盆地中低矮丘陵的山岗上,尤其在岗脊部位最为密集。多数墓葬有明显的馒头状土墩,少量单体土坑墓没有发现土墩。
“由于广德县经济开发区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6~12月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目前共发掘汉代土墩墓62墩,合计269座单体墓葬,出土了陶、铜、铁、玉、石、琉璃等器物上千件(套)。”该墓葬发掘领队王峰告诉记者,目前已知的汉代土墩墓资料较少,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南方地区汉墓的地域特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所有单体墓葬可分为土坑竖穴墓和砖室墓两类,以土坑墓为主,砖室墓较少。土坑墓有的带墓道,与北方地区土坑墓相比,墓坑较浅,深度一般不超过2米,更浅者不到1米。葬具多数腐朽,从板灰痕迹判断,有单棺和棺椁共存两种。
分布特点 一个土墩墓或就是一个家庭
据悉,土墩内墓葬的分布分为两类:一墩一墓,封土一般不大,底径8米左右,封土高近2米。墓坑长2~3.5米,宽1~2米,存木棺枕木痕迹。随葬品主要有软陶和釉陶两类,组合为鼎、罐、壶、瓿、盒等;一墩多墓。土墩相对较大,最大者直径30米左右,其内单体墓有2、4、5、6座等,数量不等,最多有15座单体墓葬。由此可以判断一个土墩内的各单体墓的墓主之间当有密切的联系。
从土墩墓的分布来看,在一个较大土墩的周围往往分布有较小土墩,由此形成一个小墓区。根据土墩分布的密集程度和地形特点,整个墓地初步分为五个小区。从单个土墩内墓主的关系看,一个土墩墓或可为一个家庭,而较大土墩墓和周围的几个较小土墩墓或可组成一个家族墓区。
据此整个墓地可能存在若干个家族墓区。结合土墩规模、墓葬大小及随葬品的多少,较大土墩有可能是家族中地位较高的家庭,而其中等级较高的单体墓葬,墓主当为家庭中地位之尊者。
墓地年代 以西汉早期至东汉中期为主
此次发掘共出土随葬品上千件(套)。有陶、铜、铁、玉石、琉璃、鎏金器等。陶器根据陶质的不同分为三类,有泥质陶、釉陶和硬陶,以釉陶器数量最多,釉陶器纹饰主要有弦纹,还有云鸟纹、波状纹、铺首纹;硬陶器纹饰几何纹、席纹、菱纹等。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陶礼器、日用陶器和模型明器三种。陶礼器主要有鼎、壶、盒、钫、罐、杯等,日用陶器主要有双耳罐、壶、罐等,模型明器有井、灶,铜器有釜、甗、弩机、镜、铜矛、印、带钩和铜钱等,铁器有刀、剑、削、镬、矛等,玉石器有耳塞、玉璧等,(釉)陶琉璃有璧等。随葬品分布于墓主一侧(边厢内),呈一列分布。
从出土随葬品看,具有汉墓随葬品的普遍特征,但陶器中釉陶数量占绝对多数,并流行拍印席纹、方格纹、菱形纹等特点,显然为明显的南方地域特征。根据墓葬形制,结合出土陶器的组合和特征判断,这批汉墓的时代以西汉早期至东汉中期为主,这也是南塘墓地的主体年代。
初步认识 提出汉代土墩墓概念
土墩墓是长江以南江浙沪皖地区商周时期吴越文化的主要墓葬形态,墩内单体墓分为有墓坑和无墓坑两种。
据考古专家介绍,南塘汉代土墩墓与之相比,在墓葬形态上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土墩均沿山地和岗脊分布,也存在一墩一墓和一墩多墓两种形式,但均有墓坑,具有汉墓的普遍特点,但墓坑较浅,又与商周时期的土墩墓埋葬特点有关。从随葬品看,与北方中原地区多同寡异,显示了大一统的汉文化的强大辐射力,而土墩墓的形态,则体现了区域文化的顽固性。
据了解,在邻近的浙江安吉县也有汉代土墩墓的发现。其分布特点和墓葬形态与广德南塘汉代土墩墓相同,所出器物也是典型的釉陶壶、罐、鼎、盒等,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说明汉代土墩墓在南方地区的分布并不是孤例,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