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遗嘱 只因新闻触动 五保户老人 毅然捐献遗体
2012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六年前遗嘱 只因新闻触动 五保户老人 毅然捐献遗体

朱沛炎 施亚磊 记者 李尚辉 张敏/文 黄洋洋/图
 

五保户沈春发走了,安详,平静;淝河镇关镇村村民,72岁。

因病情加重,离世前他已神志不清,没留下多少牵挂的遗言。反倒是,在略有意识的一个月前,邀来所有亲戚,攥紧服侍一旁的外甥女婿沈成能的手,叮嘱了几句至今让亲戚感动的话:“我终归是要走的,但还是希望你们能支持我的决定,尊重我的意愿,一切节俭,没有什么要求,就是希望到了清明冬至,你们能抽点时间去大蜀山,看看我墓碑上的名字……”

这个决定由来已久,是沈老在2006年尚未患病前,主动签下的特殊捐赠遗体协议。

触动:身体倍棒,却萌生捐献遗体的念头

沈老晚年生活孤独,膝下无儿女,他只上过小学,识得几个字。后一时误入歧途,在监狱里待了十多年,刑满释放后,他不愿连累家人,就在外地帮工地看门。

转眼韶华不再,他已是步履微颤的老人,慈祥善目。按照政策,符合回当地养老院养老的要求,他却断然拒绝,笑着说,“自己还不算老,还能再干几年,不想麻烦别人。”

2006年的一天,沈老突然回到老家,漫不经心地说,他打算捐献遗体,那时沈老身体倍棒。

沈老说,自己在给工地看门期间,无意间从媒体上得知捐赠遗体的新闻,很受触动,萌生了此念头。

多番打听,沈老找到遗体捐献的安医大接收站。按规定,捐献者家人必须签字。“当时他下定了决心,脾气倔得跟孩子一样。”拗不过沈老的请求,沈成能作为家属签下字。

沈老偷偷说起过,“我一个五保户,社会给了我这么多关心,办了医保还有五保户补助,很感激,这么做就想给社会一个回馈。”昔日深陷囹圄,如今欲行善义,善恶本在一念间,朴实的言语发自内心。

坚定:病魔来袭,却始终坚持当初的执著

2011年11月,沈老发现自己呼吸短促,经常咳嗽、咳血,来到合肥市二院检查,发现是肺癌晚期。

在病床下,一直压着他立下的遗嘱:本人享受五保多年,受党和人民关注,内心感激不尽,为报答国家、政府,支持医学院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落款是2006年4月27日。

6年后,夙愿实现。在今年2月,入院的沈老病情恶化, 然而捐献遗体的心愿一直没有打消。3月,沈老给当初受理遗体捐献的付杰打去电话。

付杰回忆,沈老意志依旧很坚定,说过去是政府的挽救延续了他的生命,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

感动:安详病逝,眼角膜将让失明者受益

病痛的折磨让沈老骨瘦如柴,连日来,沈老一直发热,意识模糊。

昨日4时50分许,沈老最后的生命体征消失。沈老病逝,安详自然。

上午9时许,安徽省红十字会医院(器官)捐献中心人员赶到,提取了沈老的眼角膜。

治疗期间,除去医保的大病救助,沈老多年来省吃俭用攒起的六七万块钱也花完,没给亲戚留下任何遗产。

记者走访得知,沈老带头捐献遗体的事情被其他病友得知后,当时就有好几个患者深受触动,向医生咨询捐献遗体的具体事宜。

缅怀:无言良师,永恒的“生命”纪念碑

在大蜀山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将永远刻下“沈春发”的名字,“用生命延续生命,让别人幸福。”

医学界尊称遗体捐献者为“无言良师”。付杰说,对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可以提高医学诊断及手术的成功率,使更多病人免受误诊之苦。

付杰说,在发达地区医学院,3到4个学生使用一具标本,而在安医大,近20名学生才能共用一具标本,远远无法满足医学研究需要。

同时,如果捐献者人数寥寥,也会导致移植器官缺乏。“希望更多人能够加入到捐赠队伍中来,推动人类以及医学事业的进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