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散文的纤细优美笔触、严谨的学术考证,再现方苞的传奇人生。
被历史尘埃遮蔽了几百年的方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读书人的家庭。他命运多桀,生活坎坷。兄弟姐妹七八人,刚会赚钱,弟弟去世;刚刚中举,哥哥离世;刚中进士,妻逝姐丧;好不容易时来运转,却惹上老表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冤案,命悬一线,险些头项分离;晚年的方苞变成了一个瘦矮、狭脸、左脚有病、须发皆白的文弱书生,连当朝同僚都笑他是“宋代布衣”。
然而,沙难埋金,瑕不掩瑜。这些荆棘枝蔓,并不影响方苞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桐城派起家人物。方苞凭借对义理的独到理解及践履,征服了天下,赢得了殊荣。方苞天资聪颖,四岁即能作对;及长,耳闻目染的是祖上方法、方以智等人为国捐躯、黄道周“如圣如佛”、哥哥方百川传授《史记》心得,结交的是戴名世、刘若斋后裔、左光斗孙、万斯同、朱书、李刚主、王源等当世人杰。为了回家养母,宁可放弃殿试及唾手可得的状元,声震天下;作为孝子,他重修“将园”;效仿范仲淹广置“义田”;为表达对弟弟的歉意,敛时誓袒右臂;被召入南书房后,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成为了一个亦官亦民的布衣侍郎;他敢与九卿抗言,敢向皇帝险谏;晚年,他上奏的关于边境战争、禁烟禁酒、漕运治理等建议,都被皇帝一一采纳。
官方权威的认可,九卿大僚的折服,亲朋老少的敬仰,门徒好友的推崇,让方苞成为了世人道德的楷模、义法的标杆:方苞《丧礼或问》,规范了民间丧礼的程序,影响到今天的风俗;他坐牢出狱,不忘改进死牢里开一个天窗;雍正因想知方苞觐见感言,规定清朝大臣见帝后需上折谈感受;作为《一统志》总裁,方苞提出三校三审制,延至今日;他编修《四书制义》,规定不录活人文章,至今影响史志写法;方苞的文章义法,继承春秋笔法,重大节忽小事,至今影响文风。
总之,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感受清代一个文派——桐城派何以成“派”;感受一个弱不禁风的方苞,何以命中磕磕碰碰,却在死后数百年里雄踞清代文坛之巅!
斗转星移,周而复始。如今,追名逐利不乏迷徒,重油抹心比比皆是。擦去史尘重读方苞,换一个角度礼正邪心,其义之大,诚非一剂良药可比。故此书的现实意义,只有读了此书的人,才可细细感受。所谓不可言传,只可理会焉!而至于方苞继承司马迁、韩愈、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文章义法,无非是,作文者不可离义,欲作文章先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