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种树事件与评论同行改行
从“青年”到“公民”:一场学着担当的蜕变
非常道
“问题可乐”不能仅以 无害为标准
下一篇4 2012年4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青岛种树事件与评论同行改行

钱兆成
 

今年3月1日,青岛市政府启动了耗资40亿元的“增绿行动”,要将这座海滨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第一个月便种下了180万棵树。很多百姓抱怨这面子工程劳民伤财,有的在网上称新任市长是“种树狂人”。 80后女孩潘琦调查青岛植树成本,温和质疑政府决策。成了当地名人。(4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在谈论种树事件之前先讲下另外一件事情。一位同样从事评论工作的仁兄曾经向我大倒苦水,他说,每天评论的事情都是与自己无关的,这样的评论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过了不久那位仁兄就改行了。

之后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青岛种树事件成为新闻,这个问题才依稀有了些答案。

评论工作的确越来越边缘化,人们或许也谈论热点事件,不过总是一阵风式的热情。过了一段时间,再热点的事情也会被忘却。而长久不衰的却是那些娱乐话题,比如某某明星掐架了,某某吸毒了,某某有绯闻男友了,某某的身高到底是多少,某某疑似怀孕了……

或许人们更加关注这些话题,报纸也是不惜版面。种树事件的主角恰好是一位娱记。种树事件发生之前,这位娱记,也是一个国事、天下事,声声不入耳朵的娱乐青年。不过在家事面前,她突然觉醒了。

不妨看看她接下来的行动。首先,查阅宪法和《山东省行政决策程序》,清楚了自己的公民权利,“整明白了我们有权利去管种树这事”。然后用一个记者应有的素质去沿海一线实地查看。接下来,他们拨打了青岛市政务热线,寻求官方、权威答案。遗憾的是,所有疑问在市长热线、市建委、市园林局均未能获得实质性的答复。

用合法的程序都难以管自己的家事,都难以插手,那何必自作多情地以天下为己任呢?笔者体会到了上面这位评论同行的苦衷,虽然这两件事情看似没有太多的关系。

一篇评论称,青岛种树争议是种植公民意识的契机。笔者以为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双向的。尽管有宪法和《山东省行政决策程序》,但是某些地方的“执政智慧”依旧停留在“民可使知之,不可使有之”的传统的“圣哲智慧”层面。老百姓表现好了,就让他们知道点内容,表现不好了,让他们照做就行了。

追问之下没有结果或者得不到满意的答复,那么大家还是来谈论点轻松的话题吧,没有法条,没有数据,不要劳神费思,继而物我转换,将镁光灯下的明星想象成自我,也是一番人间情趣,何乐而不为呢?

掐架的有名有姓,或者持续冷战,或者握手言欢;吸毒的那更为明显,那一脸的沧桑就是最好的证据,根本无需揣测;男友也普遍得很,滚滚红尘、痴男怨女、红男绿女,见怪不怪。至于身高、怀孕更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无论怎么增高,高度就在那儿,无论拖到多久,该当妈还是要当。这一切都是来得如此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合情合理。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