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条”成经济发展“推进剂”
2012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30条”成经济发展“推进剂”
专家、企业家解读省政府“30条”
记者 任金如 宛月琴 祝亮
 

争取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来皖设立分支,让金融机构向皖北地区和大别山区延伸;加大村镇银行组建的力度,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典当行……

安徽企业目前究竟怎样,“30条”意见的出台又会带来怎样的效益?昨日,记者连线了一些企业和专家。

【专家解读】 “30条”意见成经济发展“推进剂”

昨日,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研究员孙自铎直接为“30条”意见“注解”——针对我省经济现状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将直接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安徽经济发展的“软肋”之一就是中小企业,将省里的政策落实到位,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今年尤为重要。尤其是皖北地区,部分县城贷款余额少、存款多,多增加能服务市民的金融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融资,非常重要。

中科大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认为,“30条”意见能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今年,不少企业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总结起来,一是市场方面的困境,二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困境,从根本上而言,还是企业没有根据经济发展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从而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困局。

安徽企业发展,归根到底需要靠自己,刘志迎说。

【故事一】 小微企业的振奋:银行贷款如同甘霖

“如果能顺利从银行贷到款,那对企业来说,就如同甘霖一般”,昨日,合肥天纬净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家喜欣闻省里出台“30条”意见,很是振奋。他尤其对“30条”中有关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特别关注。

王家喜告诉记者,他们是一家小型企业,涉足的是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的环保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也与我省转型发展导向相一致。而处在成长期的他们目前发展急需资金,但从去年以来一度收紧的银行信贷,让他们根本贷不到款,无奈之下,他只好去借高利贷,这无形中也增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发展风险。

“企业融资成本实在太高了,银行贷不到款,逼着我们只好借高利贷,现在一个月光利息就要1万多元”,王家喜就给记者算过一笔账,他们公司的注册资金才50万元,但现在精打细算还是借了20多万元的民间贷款,5分利,一个月利息就要1万多。“实在有点吃不消”。

而在“30条”意见中,王家喜看到,我省将“进一步加强银企对接,重点向金融机构推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转型发展导向的项目,推介中小微企业融资项目”,他期待着通过这样的新政,能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关注自己的企业,并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

【故事二】 金融机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中小企业

为什么政府都想引导几十倍的社会资金流向中小企业,“30条”意见中强调金融机构发展,因为中小企业100万元的担保融资增量,能够增加400万元的营业收入和40万元的上缴税金。昨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姚禄仕教授说。

虽然2002年8月,合肥市第一家担保公司成立,但直至目前,合肥只有44家有经营许可证的担保机构,并且担保质量远远低于广东佛山市,姚教授讲述了去年一次课题的调研结论。

合肥担保的现状,是低于“国家标准”。按目前合肥市222.3亿元的实际在保规模和平均15%担保保证金测算,用于担保业务的资本大约只有30亿元,担保资本的主营业务比率大约只有38%,远远低于国家要求。

合肥担保很多企业,都是在超负荷运作。人均担保额达到6654万元/人,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000万元/人。可营业担保机构平均每户19人,其中有5家担保机构不到10人,个别担保机构只有5人。

【故事三】 政府的“红娘”作用:帮企业去相亲

“政府可以发挥‘红娘’作用,帮企业去相亲”。3月30日,在马鞍山,安徽省汽车及家电用钢产需对接会。省内汽车和家电企业与马钢“一口气”就现场签订约80万吨钢供货合同。此次对接会是我省为推进本地产品本地销售举行的首个对接会,马钢成为第一个被推介企业。

此次发布的“30条”意见中,第1条就明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要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对困难较多的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实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深入企业,才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此次对接会上,通过马钢公司与省内汽车、家电生产企业的产需对接合作,不仅推动省内产业间合作,就近取材,降低流通成本,实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三方共赢,同时推进产需双方的深入了解,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间的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全省优势产业间的协同发展效应。

其实,不光是马钢,作为此次对接会主办单位之一的省经信委主任赵炳云就表示,钢铁、汽车、家电是我省三大支柱产业,为应对严峻的发展环境,保持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省经信委将不断搭建各种类型的产需对接平台,扩大本地产品销量,引导企业调结构、促销售,在互惠互利中加强合作,在抱团发展中实现共赢,使全省企业协同发展效应不断显现。

【故事四】 企业上市“梦”:借力资本市场打造更好平台

让安徽更多的企业走上上市之路。昨日,已经启动上市计划的安徽詹氏食品有限公司,其合肥分公司营销总监潘道伟告诉记者:“詹氏山核桃,将成为中国坚果食品行业领导型龙头企业。”

“30条”意见中,政府支持并补贴企业上市,绝对是企业希望听到的声音。“我们企业也想借助资本市场,让企业的未来有更多、更好的平台”,潘道伟说。詹氏的计划,2013年实现产值4个亿、利税8000万,带动物流配送、印刷包材等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就业2000人,产业链条辐射10万农民增收。

而在完成这个“跳跃”之后,等待詹氏的就有可能是资本市场的怀抱。地区企业发展的“艰难”,已经浓缩在詹氏的发展历程之中:从1995年,詹权胜3万元创业成立南极炒货厂,到2010年,企业筹备上市,詹氏足足花了5年时间。虽然潘道伟不愿意透露企业的具体上市节点,但是打造线下连锁专卖店和线上电子商务,显然是詹氏搏击资本市场的“利器”。

目标,致力于锻造中国最完整的坚果食品产业链,打造中国坚果食品最专业化的生产商和连锁渠道商。而完成这一最终目标,融资上市是詹氏的不二选择。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