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浮生琐忆》的书稿是在秋末冬初的午后,本以为面对的将是一位学者正襟危坐地追忆以往或是苦大仇深地讲述过去,出乎意料的却感受到有如一位风趣的智者在娓娓道来,他在很平静地叙述一段只属于他的记忆,我未曾经历却通过他的文字慢慢了解,步步走近,不由自主地被吸引着读下去。
《浮生琐忆》这是个颇有点伤感的书名,这是一份只属于个人的记忆,它因为琐屑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温暖,因为温暖所以动人。它不是时代的注脚,只是个人的记录。我们不是在响应高高在上的时代的呼唤,只是在聆听一个个体、一个生命的回忆,与其说我们被作者而感动,不如说我们是为生命最本质最相通的体验而感动。
琐屑、真实的回忆注定了这不是一部花哨的美文,但在今天看多了看惯了浓妆艳抹咄咄逼人的大作名作后,倒觉得收起锋芒洗尽铅华的作品才能直直地攫住人心,就像最养胃最润心的不过是妈妈熬的小米粥。任何文采任何噱头都比不过自然的真实。《浮生琐忆》的真实源自于温和友善、坦白优雅、清清白白、坦坦荡荡的文学气质,它用最普通的语言还原了最本质的生命体验,随性而不随意,坦白而非直白。单纯的写作目的让这本书在真实越来越脱离文学本质、作品越来越重视包装鼓吹的当下,凸显出晶莹剔透的文学品格,它的真实亲切不啻一道冬日的阳光,熨帖着读者的心灵。
这也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回忆,从作者起起落落的生活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平凡但却坚强的人是如何蚌病成珠的。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坚持,无论生活给予什么都能坦然接受,不是被动消极的被生活碾压,而是承受重负默默前行。让自己经历生命而不是让生命经历自己,这是我们每个人最真的希望,可真正做到的却是少之又少。或许从这本书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一些生命的答案。
莫砺锋先生曾在《后记》中向读者表达了自己的希望:“我希望有人倾听,我相信会有人愿意倾听。我把本书题为《浮生琐忆》,希望这个平淡无奇的书名与书中平凡琐屑的内容名实相符。”巧的是,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帮助校对的一位同事看完稿子后,再三叮嘱我等书出版后一定要告诉她,她希望能得到一本莫老师亲笔签名的《浮生琐忆》,我想,这就是莫老师所希望的最好的倾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