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儒学,也要谨防伪劣
2012年4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复古儒学,也要谨防伪劣

张亚琴
 

从先秦时代开始,孔子以及儒学就一直被许多指责给包围。说孔子愚民,在诸子里面事实上只有孔子提出了应该教化民众;说董仲舒致使汉武帝“独尊儒术,废黜百家”导致中国“万马齐喑”,可谁知道汉武帝只不过心不甘情不愿地承认既成事实罢了,在之前儒学已经成了精英人群的不二选择?说儒学鼓吹专制集权,可中国哪代帝王不是奉行“外儒内法”?

现今,儒学再次走近人们的身边,各种复归传统的形式成为最火热的关键词。而与儒学沾一点边的无名小辈,也因此而爆红。我们不得不说,复古儒学,也要谨防伪劣。

现象之1: 一部《论语》,成就于丹?

2006年10月之前,于丹是谁?没有多少人关心。

可那年的黄金周,一个在影视学教师职业生涯中,似乎从未与孔子研究发生过任何关系的一介女子,堂而皇之地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解说《论语》,接连7天。

7天后,一场《论语》热被果断掀起,而解说人的讲稿,甚至所有沾上《论语》字样的书籍,都在各大书店畅销起来。

一时间,有人褒之,有人贬损。

爱古人的,拿弱女子开刀,比如徐晋如等10个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在网上公布了“讨于丹檄文”, 题目是“中大博士生发起呼吁媒体应有良知不该炒作于丹”。其实最早刊登是徐晋如自己的博客“晋如语类”,很多知名网站予以转载。放弱女子一马的,拿古人开涮,比如黎鸣,把论语和孔子批斗得一无是处。

无论如何,在对《论语》的解释上,于丹演讲所获得的广泛而热烈的反应表明,她重新发现了那个万世师表的孔子,并且在人们心中唤醒了他。当然,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并非尽善尽美,她毕竟不是古典文献专家,也不是思维缜密的学者。

现象之2:一个辣妹,重振国学?

也许还有很多人记得,当年有一组照片在网上各大论坛迅速流传,一名穿着暴露,打扮妖冶的年轻女子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

这个自称“白居易53代后人”,名为“国学辣妹”的女子介绍说,“我最擅长勾引人,孔子也不例外”,同时宣称,“要以重振国学为己任”。

为了求名,居然扛着“要以重振国学为己任”的旗号,打起了“勾引孔子”的主意,只能说明炒作手段已经黔驴技穷。

孔子易被美色诱惑吗?这个说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老先生,且看在论语记载的《子见南子》的故事中的表现:南子是卫灵公的宠姬,孔子为了推销他的治国安邦之道,就走夫人路线,拜会南子。这个风流成性的南子,在孔老夫子面前,端庄守礼得很,在帘子里面向孔子跪拜。想来也是为孔子的正气所慑服,不敢乱来。

成名并不容易,何苦拿儒学来说事呢?

现象之3:穿上西装,商业儒学?

几年前,南昌市某服装公司为促销,用孔子和老子画像当起“时装模特”,宣传画上,孔子和老子被穿上西装,打上领带。市民纷纷指责,认为此举有违商业道德。

穿了西装的孔子、老子,洋气十足,非但未见得诠释了中国何种文化,倒映照出了奸商出位的“假洋鬼子”的“崇洋媚外”的心态:“国服”尚未弘扬,西引的“舶来品”却堂而皇之成谋财招牌;本土文化内涵尚未得以挖掘,文化精髓尚未得到传扬。

而另一个在网络上火爆流传的视频《孔子秘密档案》,片中将孔子狠狠地恶搞了一番:在现代社会,孔子是不断碰壁的广播员。将孔子的四大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恶搞成了四个小混混。在大鲁新村,他遭人利用,用言语杀人,忏悔之后反被逐出新村;在大卫新村,他朗诵的情诗被大众吹捧,但他的个人生活却逐渐变成了一场商业作秀……最终,孔子逃离广播站,以不合作的态度应对这个功利的世界。

这个足以表明,人心的浮躁,缺乏信仰,没有了做学问的心思,所以动不动就恶搞一个历史文化名人。

现象之4:身着清服,只是演戏?

杭州紫阳小学学生穿着清代服装搞了个入学仪式,学校称此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校悠久的历史,而紫阳书院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所以要穿清朝的衣服。

了解紫阳书院的历史对于紫阳小学的学生或不失为有意义的一课,但不能把紫阳小学的历史等同于紫阳书院的历史。

“复古”与“演戏”如影随形,如读书必须焚香,读《三字经》必须宽袍大袖;还有这个祭孔大典那个祭黄陵大典。演戏式的“复古”唤不起人们对传统的尊重,尊重只体现在脸上,而人人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是在“做戏”。

现象之5:学术造假,道德缺失?

2009年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官方网站发表社论,认为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从2006年到2008年在这一刊物发表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并作出一次性撤销的决定。

获知两名教师涉嫌学术造假的消息后,井冈山大学立即对两名当事人予以停职调查,并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

这不是个案,且在这几年有愈演愈烈之势。打假斗士方舟子也因为此,成为名人。

有人说,他们“就是奔钱和名去的”。倘若没有学校高额的奖励制度的存在,学术造假行为或许不至于如此疯狂。

学术造假浪费了国家科研经费,还败坏了高校严谨的学术科研风气。方舟子说,现在高校“研而优则仕”,行政化趋向明显。发表论文多,就代表学术成就大,自然得到奖励多,职称晋升快,提拔重用的机会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教师不惜铤而走险,弄虚作假现象层出不穷,由此还衍生出购买者-中介-枪手-出版机构等一条龙的“产业链”。

如果信仰和道德缺失,儒学又能何为?

解读

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意思就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 ”,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庶人社会地位低,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

为什么说士大夫不可不恪守节操?因为士大夫是有社会地位、有身份的人,万一犯法,被法制裁了,就是极大耻辱,是很丢人的,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做为士大夫,更要恪守节操,谨遵法度。所以《明史·刑法志》有言:“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古时候刑不尊大夫,大夫犯法与民同罪,是所以用来激励人民保持廉耻之心的。

“礼不下庶人”,即“礼不卑庶人”,不因为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就把他们排斥在外。这正是儒家“有教无类”“以礼化民”之教化思想的具体体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正确的句读应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说,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达到一定程度了,就要给他们足够的自由权力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如果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还比较低,就“知之”,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来提高他们的认识与素质。这也正是儒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思想的现实实践。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提出的,同时这也是一句饱受后人断章取义之苦的名言。

朱熹的天理人欲是什么?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认为,自然健康而情操高尚的生活,是天之理,因为人必须要吃饭才能活下去,必须有夫妻之事才能繁衍后代,而吃饭只要健康卫生即可,一夫一妻也更利于家庭和谐。所以饮食和夫妻是天(也就是“自然”)之理。 朱玉婷 整理

启示

他山之石启示录

儒学是发源于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但是儒学早就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空间上说,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文化遗产。除了中国儒学,还有日本儒学,日本的孔子;韩国儒学,韩国的孔子……这些儒学都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2004年是孔子诞辰2555年的大节庆,在全球范围内,对儒学的关注出现了新的局面:联合国对儒学的重视,孔子学院在亚、非、欧、美各大洲的广泛建立,国际学术研讨活动的频繁举办,许多国家对普及儒学的新举措,越来越广泛开展的尊孔读经,学术论文的新观点,都说明在全球范围内孔子热在升温。单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对儒学的重视不是一夕而成的。 张亚琴

日本

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15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10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

进入7世纪,儒学在日本进一步传播,并开始浸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摄政的圣德太子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用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来表示官吏等级的高低;次年,颁布作为各级官吏道德训诫的《十七条宪法》,以儒教伦理作为指导思想。

不仅如此,日本天皇年号也与中国儒家文化同出一辙。根据我国学者统计,自645年孝德天皇使用“大化”年号以来,日本天皇年号的总数为247个,约出自中国106部典籍。在这106部典籍中,儒家典籍就有《尚书》、《诗经》、《周易》、《礼记》、《孝经》、《周礼》、《孟子》、《论语》、《春秋左氏传》等。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儒学受到异常推崇,达到儒学的极盛时代。一方面,它已显示出独特的社会功效;另一方面,统治者将其变成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在君臣关系上,表现为臣民对天皇与将军的绝对服从与忠诚;在士农工商的关系上,表现为四民的界限分明,等级森严,不能越雷池一步。实际统治日本长达260多年的德川家族,为维护统治,将儒学提高至法律的高度。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全面接受欧美文化,儒学受到空前冲击,认为儒学“‘趋于词章记诵之末,陷于空理虚谈之途’,是只顾拼命死记的无用的学问”。涩泽荣一(1840年~1931年)是将儒家伦理纳入经济增长过程的第一人,他把道德与经济、义与利、“士魂” (武士道精神)与“商才”(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统一起来,从而转变了以往贱商的“义利”观。

韩国

关于儒教何时传入朝鲜半岛的问题,众说不一。一般韩国学者认为,卫满朝鲜(公元前190~108年),汉四郡时代,汉朝的文物典章制度与学术思想等,已被移植和输入朝鲜半岛,能通中国古典的人已不少。更有学者指出,据中国史籍《魏略》记载,战国末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时,朝鲜侯王与燕国已有交往。“据当时汉字的传来,可推测汉字中所包含的儒教思想亦被传入、习得”。

至三国时代,儒教思想和中国典章制度都已有较大较明显的影响。高句丽在小林兽王二年(公元372年)时正式建立“太学”,以教授儒教经典的“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为主,同时以《周礼》为依据,仿效中国法制,制定各种律令与社会统治体制。

新罗统一三国后,进一步加强与唐朝的交流,引进唐朝的文化制度。神文王二年(公元682年)正式成立“国学”,教授儒教经典,以《论语》、《孝经》为最基本的教材。同时,新罗还派遣大量留学生、留学僧人唐求学,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学者、高僧,如《桂苑笔耕集》的作者崔致远,《往五天竺国传》的作者慧超等,都是名闻中韩的大学者。

高丽朝后期,随着程、朱性理学的传入,儒教在韩国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丽末恭愍王十六年(公元1367年)建立“成均馆”,任命当时一批著名儒者,如李穡、郑梦周等讲授讨论朱子学。

一般韩国人,都不承认他们信仰儒教。可是在很多的生活表达上,却具有儒家色彩。在社会主活中,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长幼之间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忠孝思想仍然是教育儿童的基本道德。

至今大多数的韩国家庭中男子、父亲仍居于中心的地位,婚姻也仍以父母之命为主。许多家庭也还严格遵守为父母守丧三年的制度,长子在三年丧期内每天晨昏都必需到父母灵前焚香泣哀,而在每年的忌日,则更要到坟前隆重祭奠,以示追念。家庭中,妇女要侍奉公婆,相夫帮子,恪守妇道。

韩国的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阙里孔庙,是儒教命脉延续的象征。在韩国的成均馆内,不仅供奉着孔圣十哲和中、韩两国的历代儒家著名圣贤,而且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李朝以来的春秋两季释奠礼。

成均馆大学把儒学规定为全校学生的基本教养科目之一。每个进入成均馆大学的学生,不论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学科,在一、二年级内都必需修满3~4个学分的儒学课。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