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模范监狱(大清监狱)始建于1905年,迄今已逾百年。如果它有生命的话,那它一定是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近日,本报记者再次探访这座百年监狱,发现藏身于芜湖繁华地带的它,已经让自身的历史尘烟在市井之气中悄然散尽,但真正来到这片建筑,还是让人深深感到历史的浓重……
百年监狱充满沧桑
“这就是老发动机厂。”
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从院子里出来,周围破旧的民房充满了沧桑。
芜湖正在进行旧城改造,日益成长的皖江明珠需要一个更好的形象来展示自己的实力。
而传说中的大清监狱依旧存在。
史料记载,大清监狱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1911年称模范监狱。
由于旧城改造,监狱的轮廓已经模糊。但主要的建筑体还保留着。墙砖历经风雨剥蚀,筋骨犹在;院内虽已不是监牢,当年的办公楼改建为汽车发动机部件厂宿舍,号房曾入住了市井散户,结构和布局没有变动,但都已人去楼空。
监狱监牢内不少木窗、木门和木楼梯已经腐烂断裂。锈迹斑斑的铁门栓留在门板上落满尘埃。一些小房间只能容下一人大小,尽管已经很久没人居住,但其阴森可怖之气外漏,依然令人毛骨悚然。
十字形监房设计巧妙
据记者目测,监狱围墙东西长约100米,南北长200米。
监狱两排平房,约20间,据说是当时镇守部队的营房。监狱中心是个十字形建筑,为犯人监房,但有部分屋顶破损。十字形监房南北、东西各长约70米,再分东、西、南、北四个楼,连成一体,上下各一层。
在十字形建筑中心是一栋三层高的警戒楼,外形为八角形,当地居民称作“八角楼”。楼内一层搭建四个木楼梯,联通东、西、南、北四个监舍楼的二楼。四个监房楼建筑风格和结构相同,均为“筒子楼”。二层监房中间是一方“天井”,专供犯人放风使用,由铁栏杆围护。四个监舍楼共有号房128间,一楼主要关押未决犯,二楼主要关押已决犯。监牢内还有犯人澡堂、水牢、水井等设施。目前监狱“八角楼”和二楼监房无人住宿。
模范监狱的标本价值
据《芜湖市志》和《安徽省劳改工作专业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晚清政府接受西方司法理念,逐步推行狱政改革,原刑部改为法部,审监分离。此前省、府、州、县各级监狱中关押人犯无已决未决及轻重之别,一律杂居关押。
芜湖关道童德璋仿八卦布局在此建盖苦役营(劳改场),监狱主体为四大间监牢,共60个号房。又冠名为知、错、改、过,并交错成十字形,监牢中间用一“八角楼”瞭望看管,行走其间如入迷魂阵。
“芜湖模范监狱对于研究晚清监狱制度改革,开埠通商对于城市建设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布局的发展有着标本意义。”2010年,合肥工业大学的几位学生曾经以模范监狱为例研究过芜湖近代建筑,认为芜湖古监狱充分体现了以仁为本的监狱改良思想。
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法学的奠基人的沈家本说,纵有完备之法与明允之法官,无适当之监狱以执行刑罚,则迁善感化,犹托空有。
留住百年监狱留住历史
模范监狱的监牢区设纺织、缝纫、木作等车间,就地改造犯人,后被命名为皖南罪犯习艺所,1911年又改名为模范监狱,民国4年改为芜湖监狱,民国7年改为安徽省第二监狱。
戊戌维新失败后,追随光绪的一位何老先生被关押在模范监狱。1913年,陈独秀从安庆逃往芜湖,也被芜湖驻军关押在此,这是陈独秀第一次被捕。周围居民传说新四军皖南突围后,叶挺将军也关押在此,后移送江西上饶集中营。
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芜湖法院和公安局六科(负责劳改工作)接收该监,接收时对国民党关押的犯人全部释放。1955年,安徽省公安厅将芜湖监狱改名为安徽省第一监狱。“文革”期间,芜湖关押过少年犯,直至1969年撤销。
1970年,芜湖移交地方后,这里的监狱劳改干部被分到地方公、检、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男犯移送白湖、南湖,女犯移送宿州。
原少年管教所教导员陈政家说,当时少年劳教有几项劳动项目,一个是给猪鬃厂加工猪鬃,还有学篾匠,还有学缝纫的。监狱对旁人来说,一直都很神秘,高墙围着,里面到底是什么,没人知道。现在能把历史资料整理全了,将来对外介绍,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对现代青年一代。
目前,芜湖市在旧城改造中决定予以保留模范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