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当下的时代特色解构流行。五千年中国都有符号化人物的传统,一个个典型人物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而当下人们的思想受到巨大冲击,由此产生应激反应,走向了符号化的对立面,即解构主义。“你高高在上太威风,我偏偏要拉你下神坛”,这可以看做是时代精神。从积极意义上讲,是人们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而从消极意义上讲,过度地解构异化为怀疑一切,陷于无所适从的精神迷乱之中。
其二,老师照本宣科,归纳中心思想式样地解读杜甫,其思想内容依旧停留在宋代,更多的依旧是说教。这些说教满足不了学生的天性,看似是不专心听讲,无事乱涂鸦,其实是想象力无处释放的另类表现。 跳出这个新闻事件,从宏观上来讲,胡戈的《一个馒头的血案》引起了我国的一股“恶搞风”,恶搞名人,恶搞经典已经成为常态。
影视剧上,不论是九十年代的《戏说乾隆》,还是近年来的《太祖秘史》,更近一点的《新三国》等都是在用一种调侃、戏谑的手法来解读历史。一些学者也在忙着解构历史人物,例如诗仙李白在檀作文的笔下变成了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梦想在闹市砍人的“大唐第一古惑仔”等等。
恶搞可以带来图书的销量,可以炒作自己的知名度,可以带来票房,相对而言学生们还是比较单纯的。 在结尾,笔者想问一句:还有几人想起今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呢?靠恶搞才能激发出大众的兴奋点,这又说明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