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到2015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3月23日《人民日报》) 关于看病贵问题的讨论已经很多,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一直存在的“以药养医”是重要推手。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经揭示,一些医院从患者身上收取的利差令人咋舌。一支出厂价格为6毛钱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患者在医院要花费20倍的价格购买。卫生部长陈竺甚至将“以药养医”,称为是长在中国卫生系统这棵树上的“两个毒瘤”之一。
打破“以药养医”之难,折射医院生存转型之难。在当前的医疗现实下,切断“以药养医”,有可能导致卫生系统无米下炊。而且,劳动力价格特别是高端劳动力价格增长,这一趋势不可遏制。
解决“由谁养医”,不向患者伸手,那就只能向财政伸手。这需要财政,逐步加大对医疗的投入,以此扭转公立医院逐利的行为。对此,《规划》提出,“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但是,财政补偿存在不确定性,即使财政补偿了,也未必能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对于有些医生来说,红包是额外收入,而现有的制度很难遏制他们拿回扣收红包的冲动,因此还要加强制度建设来规避此类问题。 缓解看病贵,需要解决“以药养医”;解决“以药养医”,必先解决“由谁养医”。一边加大投入,一边提高报销额度,一边加强整治不正之风,“三管齐下”方能从根本上缓解看病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