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是武汉某中学中考“百日誓师会”上孩子们喊的口号。
中国是个考试大国,每年参加中考、高考的大军在千万人左右。这样的“战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为世界所绝无仅有。“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无数的学生、家长都秉持同一个信念,朝着同一个方向进发,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以命相搏”。有人说,经历了高考的中国学生才是度过了真正意义上的“成人节”。
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中,习惯用线性排列的方式来思考、处理。每一个学生都要以考试分数为标准排在同一条线上,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每一所学校也要用考试录取成绩排在同一条线上,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每一种学科亦要用资格高低排在同一条线上,从最低到最高。
在这种思考模式下的评价体系中,第一名始终只有一个,于是每个人盲目往上爬往上冲。单一的评价就像工厂的模具,榜样就像模型,每个孩子都被强套进这个标准里,压一压,挤一挤,成为符合标准的样子,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批量生产”。
或许教育可以有很不一样的理念,不同的孩子有不同能力,将来会朝不同领域发展,不需要被用单一的标准来评量,他们可以平铺地展开,每人有每人的长处,和别人不一样,也不必和别人比较。各种不同教育内容,也是出于不同功能与目的的考虑,让学生可以各取所需。
不再是前仆后继地攀向顶点,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点;同行者不再是对手、敌人,而是朋友、是合作的伙伴。或许,本该天真的校园里能更加清澈,让成人竞争的残酷撤出无邪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