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爱心让梦想启程
2012年3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微公益,爱心让梦想启程

实习生 马明新 记者 朱玉婷 文
 

理想主义者才懂的坚守

受访人:张芳芳 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项目主管

联系上张芳芳时,她正在亳州市涡阳县出差。这次皖北地区民间公益机构的走访,行程安排很满,张芳芳只能在去目的地的路途中接受我们的电话采访,这并不妨碍沟通。从离开校门起就开始走上公益之路的张芳芳说:“公益,是我毕生要做的事。”

2——两个人为理想而坚守

张芳芳告诉我们,和一般的公益组织不同,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并不是直接面向需要帮助的人群,其服务对象是民间公益组织和行动者。“益和主要是为民间公益组织和公益行动者提供能力建设、公益学习、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等等。”

2009年开始组建,到了2011年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成为省内为数不多的在民政厅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其实,安徽益和真正的专职工作人员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同事两个人,不过我们还有几名长期固定的志愿者,当然还有很多不定期参与我们活动的志愿者,他们中有公务员、老师、学生,甚至还有很年轻的90后。”

6——六年公益之路漫漫

早在2004年,张芳芳离开学校始就开始思考并行动。2006年,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公益事业,至今已有6年。和浮躁的当今社会不同,在公益活动中,张芳芳体会到了另一种宁静和感动。

在涡阳县,张芳芳他们去了根与翼学生服务中心的助养中心,“这里主要是帮助贫困家庭和孤残的孩子提供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孩子们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所有的服务全是免费。”张芳芳说,让她特别感动的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根与翼”目前有三名全职社工,全部来自省外,皆是20岁出头,他们来到这里,与孩子们一起生活,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孩子们的改变,有些社工便如此扎根下来。

正如张芳芳的微博上所写的,“那里有一份理想主义者才懂的坚守。”

40——微公益大赛全国四十强

去年,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参加了联想微公益大赛。这项比赛创新地通过微博平台征集微公益行动,倡导公众发掘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用行动表达爱心。益和组织参与的是“安徽志愿者成长基地”项目,成为安徽地区唯一进入全国前40强的选手。

对话

记者:你们也开通了“安徽益和”的微博,利用微博做公益,最大的优势在哪里?

张芳芳:更方便快捷了。微博的转发速度快,有利于公益活动的推广,也更方便公益组织之间的联系了。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服务于公益组织这种形式的公益事业?

张芳芳:做公益,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我发现,当成为一个团队时,开始面临到如何进行团队管理种种的问题。还有认识到公益并非只是好人好事这么简单,我认为的公益人应该去行使的责任。公益事业应该是一件特别专业的事。所以,那时我开始想到需要有人对志愿者们、公益机构进行培训,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服务社会,机构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

记者:你们如何去界定一个微公益项目做还是不做?

张芳芳:正如之前说的,公益其实是一件特别专业的事。我们在选择项目取决于是否符合机构使命,而且要使服务对象收益和获得发展。

记者:从事公益活动这么多年,您自己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张芳芳:公益,是我的事业,是我毕生要做的事。脚踏实地做不可能之事,是我的座右铭。愿所有的公益伙伴们都能够胸怀天下,脚踏实地坚持自己的这份理想,脚踏实地与坚持很重要。我希望能够看到这个社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发生改变。

公益,是我最大的爱好

受访人:郑敏锐

“随手送书下乡”安徽区域项目负责人、“随手街头救助”合肥活动发起人

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原动力是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微博上,他叫“志士仁人阿锐”;而生活里,他却是一个略显腼腆的大男孩。郑敏锐一直走在公益的路上,他说,“公益,是我最大的爱好。”在他心里,如果天使降临人间,看到灾难发生大家互助时,也会微笑。 实习生 马明新 记者 朱玉婷 文

最初的梦想:希望天使会微笑

公益的梦想,根植在郑敏锐的心里,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大一的时候,郑敏锐就参加了学校的环保协会。毕业时,同学们都开始为找工作奔忙的时候,郑敏锐却早早收拾起行囊,回到老家巢湖,租了一间民房,筹划招募志愿者。

那时,郑敏锐只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收入,很快他的梦想不得不因为现实问题而搁浅。但欣慰的是,这些年,郑敏锐一直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

在郑敏锐的微博自我介绍上有这么一项“巢湖市天使泪志愿服务总队创始人”,而被问起这个组织时,郑敏锐显得有些腼腆,“其实,这只是我的梦想,我希望能实现就写上了。”之所以取名为“天使泪”,郑敏锐解释道,“因为天使看到人间的种种灾难时会流泪,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天使微笑起来。”

最自豪的事:“随手街头救助”很成功

大学毕业后,尽管公益梦想被暂时搁浅,郑敏锐一直在关注这一领域。去年,当郑敏锐在微博上看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送书下乡”活动,就立刻参与,成为该活动安徽地区的负责人。现在已经募集了200多本图书,郑敏锐说,等募集到了一定数量之后,打算把这些书送到金寨、岳西等地的一些学校。

让郑敏锐最感到自豪的事,是参与“随手街头救助”活动。“这也是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郑敏锐说,这项活动主要是募集一些御寒的衣物、棉被等,送给街头的流浪人群。“当时有很多志愿者参与,冬天很冷,我们晚上出来把衣物送给需要的人,很多女志愿者都感冒发烧了,真的很让人感动。”

最想做的事:组建“蓝天救援队”

对于未来的计划,郑敏锐说,最想在合肥地区组建一支“蓝天救援队”。蓝天救援队,是由一批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志愿发起的,从事户外遇险救援的民间公益性团体。

“安徽阜阳地区已经有了一支‘蓝天救援队’。最初是由十几名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农民自发组成的,他们的水域救援非常专业。”郑敏锐今年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支队伍组建起来,当合肥地区发生一些突发灾难,他们就会第一时间赶到。“不过,这需要有非常专业的救援知识,希望有更多有这方面专长的志援者参与进来。”

对话

记者:做了这么多年的公益,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从中收获了什么?

郑敏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自己也获得了奉献后的快乐。而且,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记者:对于做好事很多普通人内心是很矛盾的,比如,“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的问题,有些人想帮忙又怕给自己惹麻烦,您怎么看待这样的事?

郑敏锐:有顾虑很正常。不过,如果让我遇到了,我会选择帮助老人。万一真的因为好心而惹来麻烦,再去解决问题。有个词,问心无愧。

记者:公益,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自己的公益经历吗?

郑敏锐:可以这么说,公益是我最大的爱好。我从小就喜欢政治课本上好人好事的小故事。

让一束光照亮一扇窗

受访人:马琼 合肥市三八红旗手、残疾人志愿者

残疾人群体热衷公益,不光是回报更是为了示范和证明。犹如一束春光,照进久违阳光的深宅,带来温暖,也捎去希望。细雨纷飞的上午,记者走进了马琼经营的小店,在略显简陋但溢满温馨的小屋里,马琼向记者细细诉说了自己与公益的故事。 实习生 马明新 记者 朱玉婷 文

康复锻炼中接触公益

十几岁时,马琼意外受伤导致截瘫,十多年闭门在家。2005年,马琼参加了合肥市残联的一些活动,学习康复锻炼。

在残联的锻炼让她认识了残障人士读书会陈红艳会长,参加了读书会,也得到很多帮忙,这时候的她觉得应该回报社会参加了公益活动。

过年也不忘做公益

在合肥市残联康复科,马琼学习到许多的技能:如电脑技术、插花、编织、制作一些工艺品等等,还在比赛中获得了合肥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今年春运期间,马琼参加了合肥火车东站为旅客提供服务的“一树阳光”青年志愿服务行动。“这期间,大家轮流排班前往,因为残障人士不能够为旅客提行李,但是可以提供咨询等相关服务。”

要给他人一个榜样

谈起以后,马琼说,“想去帮助一些像自己这样的人,让他们出来,教他们如何锻炼,让他们能够大部分自理起来,给别人一个榜样。”

谈到工作,马琼介绍说,有些残障人士有工作,如开网店、给人维修电脑等等,也有很多人没有工作。马琼也曾试着自己去找份工作,但由于行动的不便未能如愿。不过她也没闲着,自己在家开了个“淘宝代购”。

对话

记者:做公益这么久,有遇见过并不那么理解你们的人吗?

马琼:春运期间,在服务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也会有些脾气比较暴躁的人,他们没有搭上车或者车晚点,都会冲着我们发脾气。只是个别,大多数都挺好。

记者:在参与的这些公益活动中,你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马琼:能够帮助到他人感觉到自己还是有价值的。同时也为了让更多的残障人士能融入到社会中来。

那些温暖着我们的“微举动”

一次转发、几元钱的自助式捐款……这些“微举动”都可能温暖另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盘点一下,去年至今那些温暖着我们的“微举动”。

大爱清尘

由著名调查记者王克勤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发起“大爱清尘·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旨在救助处于死亡边缘线上、缺失救助与关心的中国上百万尘肺病农民工患者的公益活动。活动很快赢得了包括姚晨在内的诸多名人支持。

微博打拐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发起名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号召全国网友关注身边的流浪乞讨儿童。微博开通数日内,吸引了几十万名网友参与。

爱心衣橱

由央视主持人王凯借助微博发出倡议——捐出主持人的出镜装在网上进行义卖,所得善款捐给民间慈善团体。随后,这条倡议从互联网走进现实。一个名为爱心衣橱的基金设立,实施资助服务。

免费午餐

由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和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发起“免费午餐”公益项目。该项目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地区学童提供免费午餐。呼吁更多爱心企业和人士加入到活动中,对一些贫困山区学校简陋的厨房条件予以改善。 张亚琴 整理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