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七届六中全会到今年两会,文化都是一个热议的话题。在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度大增的同时,文化遭遇的尴尬和焦虑,也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文化的焦虑和尴尬,来自一种根深蒂固的GDP至上的观念,来自非科学的政绩观,来自用经济思维方式和政治运动方式来指导文化建设。简而言之,来自仅以眼前利益为唯一取舍标准的浮躁心态。
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指导文化建设,势必将文化仅仅作为赚钱的一种工具,叠加政绩的一种砝码,眼前有利可图的取之,无利的舍之。一批批没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造景点也在发展的名义下堂皇登场。为了招徕游客,一些地方争抢名人故里,闹出了“闻名全国”、毫无学术价值的笑话,此为一。其二,重产业轻公益性文化事业,一些地方公益性文化设施匮乏的状况甚为严重。其三,眼下文化产业确实引起了关注,但不少投资者揣着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回报的心态,眼光集中于来钱快的门类,很多是快餐文化,而对一时难以见效但却有深刻持久精神价值的艺术生产,少有人问津。
凡此种种,说明离真正的文化自觉还有不小距离。两会上有多人提出,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一个民族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遭遇尴尬不足为奇,紧要的是要让科学的文化发展理念成为时代共识,使各地执政者真正把文化当成是一种民生,变成执政党的执政自觉,文化发展的阻力方能日益缩小,其尴尬和焦虑日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