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部道尽世事沧桑、写尽人世沉浮的《红楼梦》历来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正因为《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在读者当中的巨大影响力,续写《红楼梦》者历来有之。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并出版又将这一话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就此话题联系到了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周中明,刚一坐下,周教授便直言:“我觉得,《红楼梦》续写这个问题不值得大做文章。”
高鹗之续:悲喜虽交织,灵气却不足
周教授介绍说,当时高鹗与程伟元搜罗了市面上流行的《红楼梦》传抄本,但当时的抄本错别字很多,他们俩人搜罗之后便对这些抄本进行了对照与整理,然后由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但高鹗与程伟元在书的序言当中并没有提及续书一事,而推说是陆陆续续在市面搜集而来,后来经过俞平伯等红学家的考证加之文献的记载,证实此书是高鹗他们续写而成。
就高鹗的续写来看,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保持了宝黛二人爱情、婚姻悲剧的结局。
但缺陷也显而易见,高鹗只把这种悲剧看成是婚姻、爱情的悲剧却没能看成是社会、历史的悲剧,所以在他的续写中将结局安排成了家道复苏。“看似一个光明的尾巴,却不符合情节发展甚至是社会发展的逻辑。”同曹雪芹“落得一片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的思想境界相去甚远。从宝玉对晴雯之死与林黛玉之死的不同反应就可以看出。“高鹗旨在利用情节而不是利用人物性格冲突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形象。”
刘心武之续:以作家之名,挥动想象的翅膀
对于引起很大争议的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周教授也做了一番评论。他认为,刘心武的续写并不是在从事学术,他只是个作家,以想象、推理、推测的方式去写作。但是学术是要讲求科学的,科学要以事实为依据,学术就要以所记载的文献资料作为根据。
但周教授也坦言,《百家讲坛》和名作家的效应将刘心武置身到了舆论的风口。现代的人去写两百多年前的事,“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再现两百年前的生活缺乏现实的感受与体验,创作基础并不具备。
续写升温的背后:罔顾史实,急功近利
关于续书,周教授说,其实清代的时候就出了好多种续书,这些续书基本的倾向是改变悲剧的结局,所以什么“圆梦”、“补梦”之书纷纷出炉。但是这些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准却无法与原著相比,因而影响都不大。
在谈到这些年续书热兴起的原因时,周教授认为,《红楼梦》魅力大,影响也大,这是续书热兴起的首要原因。因而,“不少人想借《红楼梦》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