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个迷人的东西。书中所创造400多个从不重复的人物性格,对许多读者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正是由于《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才会有弥恨补憾的《红楼梦》各类续作的出现。清代和民国时期曾是《红楼梦》续本出现的高峰,当时《红楼梦》的续作有近100种。近年来,在“草根写手”中也刮起了“续红”风。
续作比原书早问世
续作产生比较早。甚至在《红楼梦》原书尚未正式付梓问世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续作。据研究者所说,《红楼梦》的全部初稿,已于1754年前写完,而且有人读到过全稿并予以传抄,但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14种原稿传抄本,均只有前80回。
从1754年到1792年的近40年,我们无法知晓那个时段的准确阅读情况。
在古往今来,影响最大的续作,无疑是程伟元、高鹗的120回刻印本,二百多年来几成定本。有的续书,如《红楼圆梦》、《绮楼重梦》、《红楼外传》,其实是从这个120回本续写下去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考证派红学家胡适、俞平伯、顾颉刚等人指出后40回是高鹗的伪作,并非曹雪芹亲笔。但高鹗反而因此得享盛名。
有学者将续作分为8种类型,即“程高本续衍类”、“改写、增订、汇编类”、“借题类”、“外传类”、“补佚类”、“旧时真本类”、“引见书目类”和“短篇续书”。
早期续书只为抒己之志
《红楼梦》的出现,将长篇章回小说的发展推向了顶峰。续书创作在清乾隆之后不断涌现。
早期的续书多以长篇为主,同治、光绪以后至民国年间,则主要以短篇为主。从内容上看,大多由悲剧变为“兰桂齐芳”的大团圆结局;晚清,尤其是民国时期的续书,则由于动荡不安的时局,作者往往借续《红楼梦》而抒己之志。
名人论续书之难
到了当代,红楼续书已跳出了纯文学意义上的小说类型,不少专家、学者借续红楼之名,实则在进行着辑古补佚的工作,这就有了补佚类续书的产生。吴宓、王国维等,多从西方视角解读《红楼梦》,并无对结局细致猜测。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第一篇较为系统的专论,也是中国小说批评史上一篇富有理论色彩的名作。
鲁迅先生也曾从“国民性”的角度论述过《红楼梦》续书。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人作的第一部中国小说史,关于《红楼梦》续书“乐观的国民性”的问题,鲁迅的笔调比王国维更为尖刻。
俞平伯也曾去补《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的一节缺文。即黛玉在院内说话,宝玉叫快请,下文就没了。到了三十六回,又另起一事,和这事并不相干。按说黛玉既然来了,宝玉把她请了进来,两人必有一番话说。补小小一段文字,况大意已可以揣摩而得,甚至连说什么话也可知道。但俞平伯绞尽脑汁,“竟一字不能下笔”。
大行移植改编之风
除了以小说方式进行续作外,戏曲、话剧、影视、弹词、评书、大鼓、快书、相声等都有移植改编《红楼梦》原作。比如,晚清就有《红楼梦传奇》剧本多种流传。
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第一次将《红楼梦》搬上银幕。后来王文娟版的越剧《红楼梦》已经成为经典。近年多种戏曲改编《红楼梦》,还有交响乐、芭蕾舞和两个版本的电视剧。而天津相声《黛玉走四方》则是借林黛玉之口来表达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
可以说,红楼梦的续作之多,已经达到了随时随地进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程度,既可以“恶搞”,也可以“善意的调侃”。无论如何,看来,续写《红楼梦》,还只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