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天前,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了一场趣味横生、曼妙无比的巴洛克“空中旅行”音乐会,像这样的“盛会”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各地上演。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原院长邵国培却用“可望而不可及”来形容剧院与老百姓的关系,“要让老百姓进去并喜欢。”
两段关于“剧院”的回忆
在采访的一开始,邵国培先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关于剧院的两段回忆,一段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他的家乡在皖北一个并不发达的地区级县城,“城里的两个剧场,几乎每个礼拜都有演出,县里的曲剧团、梆剧团轮着演,省内省外的剧团还常来巡演,我们通过5分钱一场的学生场看了当时所有的国产新电影。”
另一段回忆发生在国外,上世纪末,邵国培在前苏联和俄罗斯留学期间,最难忘的就是他们的剧院和博物馆,以莫斯科为例,大小剧院有几十家,每年有正规的演出季,主要在冬季、春季和秋季。
剧院离普通老百姓太远
“近年来,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都耗巨资修起了大剧院,气派豪华,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邵国培却认为剧院普遍不够繁荣,与广大普通老百姓在生活上、心灵上还有很大的距离,效能发挥得远不够好。
邵国培告诉记者,剧院的演出太少,利用率低,常常一个月才有一两次演出,演出时间很不规律,没有演出季,没有固定的演出时间,甚至周末、节假日都常常没有演出。
“外地游客来合肥,除了在茶楼以外,连著名的黄梅戏都看不到。”邵国培认为,除了外地游客无法在剧场体验“合肥特色”外,动辄上百元、几百元的票价让老百姓望而却步,“没有学生场,没有对低收入人员、离退休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革命军人的优惠。”
争取每个周末、节假日都有演出
邵国培说,剧院的票价可以分为高、中、低不同档次,要增加低价票的比例,用降低票价、增加场次和观众来保证运行成本。
邵国培建议,剧院应该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政府要大力扶持和培育城市的剧院文化,“设立固定的演出季,有常规的演出时间,增加演出场次,争取周末、节假日都有演出,打造城市的特色名片。”
而对于一些低收入人群,邵国培则认为,剧院应对离退休人员、低收入人员、青年学生、儿童、革命军人、进城务工人员等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应对大单位、企业、学校实行包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