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篇
方韩大战不知休?
今年的春节,最受瞩目的不是一年一次的春节联欢晚会,而是有“打假斗士”之称的方舟子和“文学天才”韩寒之间的“战争”。麦田倒下了,方舟子站起来了;路金波脱身了,韩爸被卷进去了;博客和书被质疑有枪手,拿出手稿也被说作假。这场隔空“骂战”,从去年吵到今年,还是没有停止的迹象。
剧中主角: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中国职业拉力赛及场地赛车手、作家,《独唱团》杂志主编,并涉足音乐创作。1999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 1999年3月韩寒开始写作小说《三重门》,出版后至今销量已逾190多万册。2010年4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曾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是《新语丝》月刊和同名网站的创办人。自1999年以来,方舟子设立新语丝网站,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网友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以及批判基督教、伪科学、伪气功、伪环保,批评中医等。
主要剧情:春节前,知名博主麦田发表了一篇《人造韩寒》的博客,直指韩寒文章造假。该文在微博上掀起轩然大波。随后,韩寒在博客中正面回应:“如果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写文章,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均奖励人民币2000万元。”
而以打假著称的方舟子也加入了该事件,他在微博中称韩寒一边删除证据,一边说有悬赏,与韩寒展开隔空“骂战”。针对愈演愈烈的“代笔”质疑,韩寒在其博客上公布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并表示将把两部手稿出版成书。一时之间,“挺韩派”和“倒韩派”各执一词。
方舟子认为,“韩寒参赛作品《求医》所写其实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的一位肝炎患者在一家小医院的求医经历,而不是韩寒作为疥疮患者在1999年的大医院的求医经历。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韩寒之父)。
而且,战火越闹越大,出版人路金波、微博女王姚晨、作家宁财神、石康等人也纷纷在微博上对方舟子质疑韩寒有代笔一事发表看法。
针对愈演愈烈的“代笔”质疑,1月25日下午3点多,韩寒用的“亭林镇独唱团”账号突然出现在微博上。韩寒对“代笔说”表示否认,并于25日凌晨再次在其博客上公布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据韩寒在其博客上介绍,《三重门》定稿整整400多页,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800页,接近40万字。他说:“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不停地写。我至今所有的荣誉都是因为这本书而开始。虽然这本书在现在看来多有幼稚和卖弄。”
2012年1月29日,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到了2月10日,韩寒委托其律师又撤回这个起诉。
剧中人物感言:韩寒:像我这样文字风格明显的人,也不得不用重金来鼓励他人来举证我,可想而知作家这个行业已经跨入高危,十几年的心血只要一个造谣的帖子和几个互相捧臭脚的人表演一番就能毁于一旦。
方舟子:输了大不了赔钱,十万元还是赔得起的。但决不道歉,我不认为我有错的地方。我本人不会出庭,我的律师会去应诉。我愿意在别的合适的场合(比如没有粉丝在场的直播)与韩寒当面对质。
剧评:韩寒之所以能成为青年偶像,不仅是因为他文章写得好,出书多,更因为这些文章的内容是批评中国社会的时弊,成为很多不满现状者的代言人。当看到韩寒坐在一堆手稿上的神态时,不由为他有些悲哀:那个桀骜不驯、对他人言语毫不在乎的叛逆小子韩寒去哪了?
韩寒究竟是个天才作家,还是造假冠军,这场网上的大争议,如今刚刚开场。 张亚琴
名人难逃“捐款门”?
一篇名为《余秋雨20万假捐款“真相调查”》的博文被国内著名博客网“博客中国”置顶,这篇博文也被多家论坛及博客网站转载。在这篇数万字的博文中,作者认为余秋雨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捐款属于“虚拟虚构捐款”,并指责余秋雨借国难炒作自己。而这篇博文的作者,就是曾在2003年与余秋雨打了一场名誉官司的萧夏林。
剧中主角: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2012年2月,有微博称余秋雨曾为熊胆企业题词,其助理对此予以否认。
萧夏林,1990年毕业于曲阜师大中文系,曾任乡村中学教师,1992年背井离乡到北京,曾在一些新闻出版单位工作。在文坛上以直言敢说著称,曾经与余秋雨打过名誉官司的“老冤家”,还因指责余秋雨假捐款20万而备受关注。
主要剧情:2008年6月12日上海某报刊登的《〈2008分之1〉公益短片启动 余秋雨任撰稿人》一文中提到“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余秋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20万元,成为全国学者、作家中捐款的最高纪录。”
萧夏林在这篇博文中指出,余秋雨在2008年5月23日自己的新浪博客中贴出了《就汶川赈灾捐款答记者问》的文章,其未对文章里记者提问中“余秋雨教授,从报纸和网络上看到,您给四川灾区捐款一次就高达二十万元。”的阐述提出异议。
萧夏林的文章称,余秋雨不仅没有捐那么多,而且“捐款恐怕是零”。除了捐款数,去年不少媒体所报道的余秋雨率九久读书人在灾后重建时将向灾区捐数万元、建两所希望小学的承诺,也被萧夏林认作是商业炒作。
之后,易中天连发三篇博文质疑余秋雨,称公众人物不能诈捐。
余秋雨、都江堰市教育局纷纷表态说,捐款属“君子协定”。而最终秋雨图书馆也建起来,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热度消退之后也安静平和下来。
剧中人物感言:余秋雨:我们每个人遇到诽谤,你可能去打官司吗?打官司很累的,时间又长,最后又是调解。没完没了,好处在哪,诽谤你啊,显得挺有文化。诽谤一个商人就不太有文化。你呢,没有做官,不用怕你,你又不参加什么协会,没有团队,也不用怕你,但是(你)必须要非常有名,那么诽谤才有价值。”
剧评:看来,慈善界的“诺而不捐”的旋风也刮到了文化界,成为一个公认的“潜规则”。
只是,在本来私人捐款的行动,因为名人的参与而变成了公共事件。所以,人们在关注余秋雨是否捐款的同时也把矛头指向了众多作家。一时间,作家群陷“捐款门”。麦家说,“假捐款”弄得沸沸扬扬,逼得我们也丢人现眼地亮证据。而郑渊洁也表态,我提醒诸位公众人物,如果你在四川地震中捐过善款,请保存好捐款收据,或者干脆晒出来。看,诸作家们的语气更多的是无奈。 张亚琴
文人篇
告密者还是诬陷者?
2012年1月8日11点27分,文化老人黄苗子在北京朝阳医院辞世。关于他的一生,有的褒,有的贬,而章诒和女士的文章《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更是在近年将“文坛犹大”的名号冠在了这位老人的身上。谁对谁错,只随斯人远逝而成空。
剧中主角:黄苗子,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史家、作家。八岁习书法,十二岁从名师邓尔雅先生学书法。曾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文联委员。
章诒和,安徽人,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六届主席章伯钧二女,现为退休作家、研究学者。
聂绀弩,1949年后,历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中国作协古典文学研究部副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
主要剧情:剧的开篇,就是章诒和在《南方周末》上,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故事:你们知道吗?把聂绀弩送进监狱的,不是那个错乱的年代,而是聂绀弩身边的一批朋友,尤其是他的至交黄苗子等人。
这篇文章的发表,令人震惊。谁能想到,当时一直重病,在医院治疗的黄苗子先生,于96岁高龄之际,迎来了事关人生名誉的挑战。
章诒和指出,她在2009年2月刊纪实版《中国作家》杂志上,看到资深政法工作者寓真所写的《聂绀弩刑事档案》,该文长达十万字,以解密了的档案材料为凭,系统又完整地揭示出聂绀弩冤案的真相。虽然文中没有明确列出让聂绀弩深陷“言论之罪”、“写反动诗之罪”的罪魁祸首是谁,但章诒和却明确指出他们是黄苗子等人。
剧中人物感言:章诒和:人家都不说,我傻里吧唧地全写了。
剧评:不论这个告密的事实是否存在,只想说,很多时代的受害者同时亦是对他人的加害者。从那段历史的泥泞中走出来的人,更需要直面灵魂的真诚。再揭历史伤疤,无论是对是错,它都是一场迟来的真相还原,是真正地负责任地面对历史。朱玉婷
文化界的“犹大”?
一个深夜,一代文化老人舒芜去世。这位因“胡风运动”而名噪一时的文化人,因其站在了不光彩的一列,终其一生背负着骂名。随着这个“反面角色”的离世,因“胡风运动”而纠缠其半个世纪的个人恩怨也到此为止。
剧中人物:舒芜,1922年出生于安徽桐城,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从小受到熏陶,上中学前已通读四书五经,并开始阅读哲学和新文学,然后迷恋上鲁迅、周作人。1938年向《广西日报》副刊《南方》投稿时始用“舒芜”的笔名。
1945年初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发表《论主观》一文,成为一场长达5年之久的文艺论争的主要焦点之一。1979年开始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晚年致力于周作人研究,著作甚丰。
胡风,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 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日本共产党。建国前,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书记,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常委,对进步文化事业做过贡献。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主要剧情:上世纪50年代,当时文坛一次次论战,著名人物纷纷表态,无一幸免。在这个过程中,舒芜把胡风写给自己的信交了出去,并层层转到最高领导人手中。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为“舒芜”的文章《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文章的编者按说:从“舒芜”文章所揭露的材料,读者可以看出,胡风和他所领导的反党反人民反革命集团是怎样老早就敌对、仇视和痛恨中国共产党的和非党的进步作家。这个“编者按”出自毛泽东。舒芜的材料将胡风问题提高到如此程度,这是许多人包括舒芜本人没想到的。
由此,胡风被定为反革命分子,从而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场文字冤案。至此,全国展开了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使2100余人受到牵连,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
当胡风和各地“胡风分子”纷纷下狱之时,舒芜不仅名噪一时,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献出“密信”这一叛卖性事件,将舒芜变成了“犹大”。
剧中人物感言:在《回归五四》序言中,舒芜有过正面的忏悔和直接的表述:“那么多人受到迫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乃至失智发狂,各式惨死,其中包括我青年时期几乎全部的好友,特别是一贯挈我掖我教我望我的胡风,我对他们的苦难,有我应负的一份责任。”
剧评:其实,舒芜是历史中大人物的一个棋子而已。无论是站在舒芜一队的,还是站在对立面的,相当数量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都走了这一段“无知”之路。很可贵的是,舒芜晚年在学术和写作上做出了大量成就,比如他对周作人艺术、思想的研究。 张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