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的花朵”渴望阳光雨露
2012年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残缺的花朵”渴望阳光雨露
走进智障家庭真实生活,探寻智障儿童内心世界
曾梅 记者 王涛 任杰 文/图
小金辉渴望灿烂的明天
 

在蒙城县小涧镇一座村庄的最深处,有一个低矮破旧的小院落。这里,住着先天性智障的丁金辉和他的智障父母,全家只有年近七旬的爷爷奶奶智力正常。2月21日早上,12岁的丁金辉正独自在院子里玩耍。见到记者走进院子,他傻傻地笑了:“你是老师吗?你是来带我上学的吧?我想上学!”

向往课堂 却屡次遭遇劝退

去年9月份,新学期开学,丁金辉在学校领到新课本,开心得摇摇晃晃往家跑。谁知不小心,竟脚底一滑栽进了小河,致双腿骨折。丁金辉的奶奶说,由于先天性智障,在老师的劝说下,金辉不得不辍学在家。

“他爸妈就是这样,所以他一出生就得了这个病,从小脑子就不好使,整天就知道傻笑。”奶奶说:“人家发课本他也要,可拿到手里又看不懂。”她曾带着金辉去学校,请求老师收留,可由于智障,金辉没办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读书、写字。

金辉今年本应上小学四年级的,可由于智力缺陷,直到现在也还认不得几个字,数字也顶多认到“10”就很不容易。破旧的桌子上放着金辉上学时的书,已经被翻得很旧,上面只凌乱地画了几笔。奶奶说:“金辉一拿到书就会很高兴,家里本子一大堆,可从来也不会写一个字。”

“我不在了,孩子怎么生存”

由于病情的缘故,金辉必须每天吃药。“现在的药太贵了,他一个月吃药就得200来块钱。”奶奶说,这200块钱,足够全家一个月的粮食了。为了维持生计,老两口不仅要拾掇那3亩农田,还要种些小菜,拿到集市上卖,以贴补家用。

采访中,奶奶很无奈地说:“12岁的大男孩,现在还不会自己穿衣吃饭,大人喂他,他还往外扔。”“他爸妈也是智障,全靠我看着他,我今年已经快70岁了,还能照顾几年?就怕我哪天不在了,你说这么个憨憨傻傻的孩子,他该怎么办啊?”奶奶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她不敢想象自己离世后,孙子的生活会怎样?

废塑料袋,是他自由的梦

记者随后赶到金辉曾上学的小涧镇中心小学,学校老师说:“由于智障,金辉经常会跟同学发生矛盾,而且学习跟不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师才会多次找到金辉的奶奶,试图劝退。每次奶奶都会恳求老师再让他学完这年,老师也很不忍心。如今,最终辍学在家的金辉只能自己玩,有时也会呆呆地望向院外。

“你想出去玩吗?”记者问金辉。“他们都不跟我玩,还打我。”金辉一边摆弄着手里的破旧塑料袋,一边呆呆地说。奶奶说:“金辉脑子不好使,可他特别想去学校。以前他上学的时候,会被其他小孩欺负,可他回来啥也不说,问他可愿意上学了,他又突然抬头笑,说要去的、要去的。”

金辉经常会把废旧的塑料袋扔向天空,说要放风筝。很多时候,这些废旧的塑料袋、别人放掉的云灯纸,就成了金辉的所有玩具。

选择放弃,辛酸却又无奈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在10公里外的另一个村子蔡海村,还有两个智障小孩。记者辗转赶到那里,却被村民告知,不久前,他们跟人去外地打工了。

“那么小的孩子,智力还不好,怎么放心出去打工呢?”记者询问村民们。一位村民说:“这也没办法,那么大个孩子,不能上学,又不能做其他的,只能去大城市做些苦力活,有的就在建筑工地帮人干些杂活。”“也不图啥工资,给吃给住就行。”村民赵某说:“这些智障孩子到外地做苦力的有很多,他们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一年到头每人也不过千把块钱,折合下来,干一小时的报酬不过是两三毛钱而已。”

而在采访中,一些智障儿童的家长告诉记者,他们不知道该把孩子怎么办,学校不收,他们只好带在身边,或者让同村人带去外地打工。更有甚者,不少智障儿童会被拐至大城市乞讨。

培智教育,发展之路漫漫

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安徽省建校最早的特教学校之一,也是该市四所特教学校中唯一一所招收智障学生的学校。2月22日上午,该校校长李刚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虽然全市智障儿童有不少,但该校只有二十几名智障儿童。

李刚说:“我们对智障儿童全部是免费的,但即便这样,作为全市唯一一个招收智障儿童的学校,我们总共也只招了二十几名智障学生。很多家长嫌接送孩子麻烦,就干脆把孩子放在家里不管不问。”李校长坦言,智障儿童得不到有效收治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长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每天接送孩子(由于是免费的,实行寄宿制成本太高,学校实在负担不起);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拨付较少,学校没有足够资金完成配套设备和师资建设。

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光杰也表示,目前该市还没有针对智障儿童的专门培智机构。

不该遗忘,他们应有明天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我国广大农村,智障儿童得不到有效收治的现象目前还普遍存在。由于缺乏专门的培智机构,不少地区的智障儿童只能在正常学校就读。而他们往往又无法适应正常学校的学习生活,所以,辍学在家和跟随父母外出打工的智障儿童占他们中的大多数。

采访中,小涧镇中心小学崔校长告诉记者:“镇区很多公办中小学都会接收智障学生,但由于智力缺陷,这些孩子没办法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他们在普通学校里得不到针对性施教,什么都学不会,常会和同学发生矛盾,这对智障儿童的成长非常不利。”

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也发现,由于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启智学校建设滞后、资金政策不到位、随班就读质量差等情况多有存在,使得智障儿童的教育几乎成了空白,甚至当地教育部门对智障儿童的招生情况也了解不多。

记者手记 愿他们的笑容更加灿烂

采访结束,离开金辉家的时候,金辉突然追出院子:“老师是回学校的吧?我下午也去学校呢!”面对满脸笑意的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目前,我国因各种先、后天性疾病引起的智残、智障儿童约有600万人。随着环境污染和食物添加剂的滥用,智障儿童的出现呈上升趋势。

长期以来,这些智障儿童缺乏有效监护人,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爱护,他们中的很多人正面临着辍学、生活艰难,以及无法融入社会等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在告诉我们,他们一样渴望多彩的明天,他们一样需要关爱和呵护。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他们呢?好让他们的笑容更加灿烂。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