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肥西小井庄在特殊时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一次性将土地承包到户,此举引爆了中国农村变革。三十多年后,小井庄发生了怎样变化?小井庄精神给我们哪些思考?记者为此而探寻。
肥西山南镇西行一两公里就是小井庄,因庄前一口建于清光绪二年间的水井而得名。
时光流逝。1978年9月23日,当时21户98口人,把全队的153亩田地全部分到户,此举比小岗村类似行动还早三个月。
安徽是农业大省,当时的情况下,田地出不了效益,农民只有贫困。
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来到安徽。据说,在大别山区的一次走访中,有户农家没有吃穿,两个没衣服穿的女孩坐在锅堂里,利用土灶余热防寒。
“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让社员出工不出力,必须调动农民积极性!这年年底,万里主持制定出台了关于农村的相关法规。第二年,全省大旱。省委为此出台了“六条”,允许农民“借地种保命麦”。
山南区柿树岗公社黄花大队最早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决定向贫穷宣战,向禁区宣战。1978年9月15日的一个夜晚,暗淡摇曳的煤油灯光下,升腾着农民们对光明最为真切的期盼。在此蹲点的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主持,黄花大队23名共产党员召开了一个特殊会议,决定在全大队实行包产到户。这不仅仅是“借地”,而是“分地”!因而,决定是有了,但行动还是谨慎的。小井庄的21户农民则彻底地将土地分到户。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这次创举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进程……
好在历史证明这种“创举”是对的。1979年,午季的粮食产量就由1978年之前的6万斤提高到9万斤。万里同志为此两次到小井庄调研,肯定了单干做法。
今天,小井庄万里座谈会旧址前,有一个名为《破茧》的铜雕塑。“破茧”激发了农民内心最强烈的渴望,山南区1073个生产队旋风般搞起了包产到户。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也为此肯定了小井庄的包产到户和小岗村大包干。
三十多年过去,小井庄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壮大了,辐射到附近几个村庄,已经形成27个村民组,950户农家。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今天的小井庄是一个靓丽的村庄。传统的农业难以建起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村庄。这样美丽富裕的“典型村”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那么,小井村出现的意义是什么呢?“小井庄的壮举,更新了国人思维,引爆了中国农村乃至各个领域的崭新变革。”山南镇党委委员何欣欣认为,小井庄为天下先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形势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
“几十年前,土地分到户解放了生产力。社会在变化,今天的土地过于分散产生不了巨大效益,小井庄还要探索,寻求新形势下土地的合理流转。”一位镇领导认为新的形势下,小井庄要谋求再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