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你们的报道,我感同身受,应该健全这方面法律法规。邮政局‘失信’,不能一推了之。”昨日,本报A3版合肥读本《肥东“邮”到合肥,一个月了还没到》一文,报道了肥东居民王先生从肥东邮寄一本书到合肥,一个月对方没有收到。报道引起读者强烈反响,不少市民纷纷致电本报发表看法,并反映自己有过的类似遭遇。现整理三个读者来电内容如下:
读者李女士: 平邮到合肥的杂志收不到
李女士在合肥市经营一家书报亭,在看到本报报道后,她表示特别有感触。李女士告诉记者,去年她和甘肃一家杂志社取得联系,准备代销该杂志社的杂志,可按照约定的时间,一直没有收到对方的杂志。
“我电话过去问,对方说,按照单位邮寄登记记录,杂志早就邮寄过来了,全国各地也都是采取平邮的方式,就安徽合肥说没收到,听对方这么说,我也郁闷。”李女士说,对方坚持认定是合肥这边的投递出了问题,能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呢?因为别的地方一直都能收到,就这里多次邮寄没收到,最终不得不采取挂号的方式。
读者管先生: 两次平信都石沉大海
家住省城葛大店文昌新村的管先生也来电反映,自己有过两次信件没能按时收到的经历,现在要邮寄东西,要么快递,要么挂号。 “一次是前年,对方从六安邮寄到合肥的,信件没有任何着落,还有一次是去年,我从合肥邮寄一封信到六安,同样也没收到,别提有多生气了。”管先生表示,两次事情发生后,自己再也没有平邮过信件了。
读者李先生: 准考证没收到,差点误了考研
李先生在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曾报考了合肥一家高校研究生,当时人在安庆老家休假补习,通过向学校了解得知,准考证学校已经通过平信方式多日前统一邮寄出去了。可李先生却没有收到。“后来到学校补办了,差点耽误考试。”李先生表示,虽然邮政方面有自己的规定,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平信虽然没有任何凭证,但客户付了邮资,邮局就应该承担责任,不能一推了之。
互动: 欢迎拨打热线0551-2620110发表看法
读者严女士在来电中表示,当年和爱人来往的书信一直保存着,每每翻看仍很感动,当下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方式很多,可用纸笔写信仍然最珍贵,试想如果费心写了一封信,对方却不能收到,是件多郁闷的事情,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力度。
平信丢失,邮局说不支持平信查询,您认为合理吗?欢迎继续致电本报新闻热线0551-2620110,谈谈您的看法。
评论
邮件频频丢失 凸显邮政诚信的缺失
读了贵报《肥东“邮”到合肥,一个月了还没到》的报道,我对王先生的困惑和无奈深感理解。因为我也有过多次类似的遭遇。
今年1月初和1月中旬,我分别向六安市皖西报社和六安市丽湖苑小区的朋友寄出同1本书,10天后,朋友电话告诉我,都说没收到,后来只得用挂号的方式把书寄出。
邮件频频丢失说明什么呢?不说国家保障公民通信自由,单从市场经济的交易关系来说,邮件频频丢失一事,则凸显国家一些邮政部门诚信的缺失。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不讲诚信,社会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就拿我来说,两次改寄挂号邮件,不光损失了两本书,多付了邮资等等,另外,我承诺给朋友寄书,迟迟寄不到,又是失信!一个人的损失是这样,更多的人呢?全社会呢?但我以为,损失最大的还是邮政部门,因为它在公民中失去了信任。
“平信邮寄,没办法查询。”只能是单方面不守信用、违背合同的一种托词。惹不起躲得起。君不见,雨后春笋般的各类投递公司的出现?这种挑战,我想邮政部门早就有紧迫感了。
解铃还得系铃人。恢复邮政部门在人们心目中的信誉,只能靠邮政部门自身。 言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