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2月7日,本报A7版刊发了《本是好邻居,相“扰”何太急》一稿,连日来,多位市民致电本报热线,讲述身边的“恶邻”,并支招“治恶邻”,那么面对“恶邻”,到底该咋办?今天,咱们一起来听听市民和专家怎么说。
市民:“软硬”两套招,因“人”制宜
说起“恶邻”,合肥市民沈先生可谓“斗争”经验丰富,“面对不同的人,得采用不同的方法。”两三年前,邻居家的地漏漏水,污水漏到了他家,“邻居一直说,这事和他无关,他不管,可物业那边说,这是邻居的错,他们也不管。” 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软磨硬泡,“这招还真不错,后来,他带着我一起找物业,修好了地漏。”
“另一位邻居喜欢从楼上往下扔垃圾。”沈先生说,他寻思着这“软”招不一定有用,便采取了“硬”招,“我把她扔的垃圾收集好,然后再扔到她家里。” 如此持续了半个月,邻居再也不乱扔垃圾了,“可没几天,她又犯了老毛病,我又‘治’了她一次,后来就再没犯过了。”
专家:多包容、多沟通、多帮忙
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也给出了建议,他觉得,邻里之间应该做到“三多”,即:多包容、多沟通、多帮忙。“邻里相处,贵在包容,相互之间多一点包容,矛盾自然少一些。”
他还认为,邻里之间应该多沟通,建立起和谐的沟通渠道,一些小矛盾、小问题便迎刃而解,“此外,作为邻居,还应‘以真心换真心’,遇到需要帮忙的地方,能施以援手,多帮忙,时间长了,邻里关系自然和谐了,也就不存在‘恶邻’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