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17部委共同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方案中表示,将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今日本报10版)
“公务车限行”可成公车改革契机的主要理由是,其一,中国公车数量不小,且花费巨大。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就曾表示,改革一辆公车,每年可省7万到8万元。如果进行改革,全国最保守的估计也可以节约1000亿元。1000亿并非一个小数字,它足够引起国人对车改的密切关注和殷切期待。此外,在很多国家,不仅公车数量是透明的,更是屈指可数的。
其次,“公务车限行”可成车改契机的现实理由是,大量封存公车,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效率未必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一点,2006年中非论坛期间,北京就曾封存公务车49万余辆,针对一下子封存半数以上公车,北京市交委则表示,“49万辆公车入库封存,本市各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因此而受到丝毫影响。”很明显,这透露出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信号,即公车过多过滥。
同理,如果说全国政府公务用车每周按尾号限行1天而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则反映出同样的问题。退一步,就算上班受到影响,影响有多大?封存多少才基本没影响?这也有必要搞清楚。换言之,全国政府公务用车每周按尾号限行1天,有关部门到时不妨好好调查论证一下,看看封存公车对本地交通、环境有多大改善?进而查查封存的公车中究竟哪些是必须用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甚至完全多余的?若能搞清这些,以最大限度减少公车,使封存可有可无的公车成为常态,恐怕就是“全国政府公务用车每周按尾号限行1天”的最大价值之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