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六安市裕安区城南镇中心卫生院一间病房里,记者见到一位老人。他叫何先发,80岁,刚刚做了阑尾切除手术。因为急性阑尾炎被列入新农合试点疾病,老人的手术费用只要400元。
何大爷的经历也还只是我省医改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以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以推进综合改革为手段,全面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重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回归医疗的“公益性”,安徽医改的创新之举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全国范围内走出了铿锵的第一步。
医改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
记者在给何大爷治病的卫生院看到,这个新建不久的中心卫生院楼高四层,设置25间病房60张病床。现有卫生技术人员2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6人,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急诊室、手术室、供应室、化验室、B超室、放射科等。
医护工作者也从医改中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变化。在安徽天长市铜城镇中心卫生院,医生朱华、护士纪安杰也成为了该市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实施基层医改后,这对幸福的小夫妻都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符合竞争上岗的条件,双双竞聘成功。小纪从临时工被正式聘用为在岗在编医护人员,工资数也翻了一番;朱华成为医院科室骨干,独当一面,小两口医改后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养老保险金、加班费、津贴等在内,家庭年收入可达5万元,这在当地属中上水平,再加上医院提供的住房,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以药补医”机制被彻底打破
来自省发改委的资料显示,2009年6月29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明确量化了工作指标和时间节点。
省发改委主任、省医改办主任沈卫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家确立的医改五项改革中,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三项改革,此前均有一定基础,且“主要是做增量”,即通过增加资金拨付即可完成,推进过程也相对较易;而公立医院改革也是探索性质的试点,尚无明确指标任务考量。
而此次医改的重点和难点,主要的正是在于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在多方调研基础上,我省针对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也逐步达成共识:改革不能仅局限于取消15%的药品加价,而是应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彻底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的运行机制,建立一个新机制,使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医务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工作积极性得到保护,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将药品价格真正降下来,让老百姓明显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
改革的路径也由此逐步明晰,那就是,以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以推进综合改革为手段,全面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重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符合人民利益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新体制机制,从而破解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这一难题。
“安徽模式”成功 靠制度优势
一直对医改保持高度关注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认为,安徽医改之所以能走在全国前列,其经验最主要的就是:强化领导+综合改革,而前者是核心所在。在她看来,安徽最大的成功在于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一把手高度重视,亲自挂帅,在组织上保证医改的顺利推行。
李玲认为,“安徽模式”的成功不仅仅是靠投钱,而且是完全通过制度优势,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谈起安徽医改最鲜明的成效,李玲认为是建立了全新的公益性体制机制,使得医疗卫生投入转化为安全、方便、有效、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只有政府责任全面到位,卫生事业的地位才能提高。
李玲还认为,安徽可以说是全国医改的突破口,因为安徽的做法解决了我国医改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安徽恰恰对那些困扰我国医改的难点、疑点问题,通过实践做出了回答。规范药品招标采购,需要冲击“潜规则”,调整大量既得利益。增加财政投入,需要调整现有财政支出的结构。这些都是医改中难啃的“硬骨头”,是制约医改深化的主要阻力。安徽省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