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翔九天,腾跃江淮。一个崭新的龙年已经敞开了大门,在这一年,江淮大地将喷薄着怎样的发展激情,涌动着怎样的跨越之歌?为迎接安徽两会召开,展现安徽发展的新成就、新亮点、新举措,即日起,本报推出《龙腾江淮》专栏。今天刊出第一篇——《工业:牵引安徽经济“大动脉”》。
编者按 前不久,在全威(铜陵)铜业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的工地上,全威铜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二期项目要建成两座精细铜线车间,面积7万多平方米,还有仓库、食堂、配电设备等,整个工程预计2012年底全部完工。”作为安徽民营企业的“带头大哥”,全威铜业的蓬勃也掩映着我省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脉搏,去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7000亿元大关,真正成为牵引安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工业经济中的“一匹黑马”
19年前,安庆人王文银到深圳打工。19年后,返乡投资的他造出了个安徽民营企业的头号企业,“哺育”了我省高端制造工业中的一朵奇葩。
故事要从2005年说起,那时王文银经过考察,决定投资铜陵。而在此前,他的正威集团从电线、电缆、塑胶到铜材加工等,已经形成完整的铜产业链。在铜陵的项目,一期总投资28亿元,年产30万吨铜杆。投产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也是安徽史上第一家突破百亿元的民营企业。
采访中,王文银透露,2008年8月投产之时,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国内铜线杆市场供大于求,供求关系出现大幅扭转。面临着这样的形势,全威铜业充分运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凭借专业的团队和已经成熟的市场销售渠道,确定了自己高品质的定位,结果大受市场欢迎,很多铜杆线甚至是余温未散就被拉走。
就这样,2011年10月18日,二期项目如期启动,总投资23.2亿元,达产后,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120亿元,并为当地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
安徽工业剑指“12345”计划
全威铜业只是近年来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缩影,省经信委主任赵炳云昨日表示,就2011年而言,从总量和速度上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061.74亿元,同比增长2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安徽工业进入厚积薄发阶段”。
赵炳云告诉记者,根据安徽“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我省将实施“12345”行动计划。具体而言,即一是实现工业总量超一万亿元,到“十二五”末,全省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2万亿元左右。二是“十二五”时期,全省累计完成技改投资2万亿元以上。三是实施三大工程,即以国际、国内产业高端为标杆,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着力解决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培育打造新兴产业。四是重点发展四大产业区域,即坚持错位、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的原则,重点围绕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合肥经济圈及皖南皖西地区工业发展,形成四大区域快速、和谐发展的产业格局。五是培育五家超千亿元企业,即马钢集团、铜陵有色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江淮汽车集团、淮南矿业集团。
“地区大工业体系” 渐臻成形
“最近这几年,我省工业经济增速连续多年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我省的地区大工业体系已经逐渐形成和完善。”作为研究工业经济方面的资深专家,安徽工业经济研究所教授王可侠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首先是轻、重工业获得协同发展。对于安徽来说,重工业一直偏重资源型及高耗能型,以往重工业一直“居高不下”,而近年来轻工业的比例持续上升。王可侠认为,轻工业的优先发展,对于工业体系的健康和平衡都有明显的作用。
其次,从全省工业结构来看,近两年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不断增加。“数据显示,这两年来,这些产业都高于全省规上工业的平均水平,而它们的特点是产业链可无限延长,带动性很强,这些都是完善的大工业体系所必备的”。
此外,在王可侠看来,我省南北工业发展差距也在趋小。近两年来,我省皖北地区工业体量不断提高,规模也不断扩大,水平在逐步提升。“地区工业的平衡涉及产业的辐射和带动,对全省工业发展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