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北京各高校要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对学校各部门、社团组织以及师生个人等评优考核指标。同时,各高校要建立健全无偿献血组织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确保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1月30日《京华时报》)
“流淌的都是热血”。据悉,我国每年需要的血液总量达到了1000吨,按每人次献血400毫升粗算,我国每年至少需要250万人次献血。中国的自愿献血已经达到供血总量的98.5%。这么多的人热血“沸腾”在别人的身体里,“爱的奉献”就是那一个个“红细胞”。因为有爱,让献血成为“道德血液”,成为滋润社会大爱的“载体”。出于爱心自觉的献血才能是社会血液的良性循环。
瞧,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献血者排成长队,捐款者数以亿计,爱心汇集成力量。爱心,从来都是自觉自愿,不是要挟索取。之所以出现血荒,进而引发血慌、血惶(恐),可能还是因为制度滞后。其实,我们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一方面为了消除有偿献血制度下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公民责任,提升公民意识,同时,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献血,或“被捐款”,或“被挂钩”,受伤的不仅仅是献血者与未献血者,也让无偿献血制度很受伤。
无偿献血,除了道德与爱的原动力之外,还需要制度“激活”。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一旦“贫血”或“缺血”,制度性激励与制度性引导就会“乏力”。因此,无偿献血制度也要“输血”,要有“新鲜血液”的输入。《献血法》已经施行了十几年,是否到了该修改的时候?同时,很多与《献血法》配套的地方性制度规定,也需要来一次“抽血化验”,将“不献血就捐款”或“献血与考核挂钩”之类的规定“抽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