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真的没市场了吗?
别再“过了十五再说”
非常道
“60分以下需理由”的程序把关有必要
春节清“礼” 是对亲情的“反讽”
奇怪规定不过是职场“潜规则”
下一篇4 2012年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小品真的没市场了吗?

 

七嘴八舌

2012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仅为7个,与鼎盛时期的16个相比少了一半还多。1月28日,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表示,语言类节目的衰落是小品缺乏市场的推动。她表示,今年恰逢央视春晚30年,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在春晚缺失是最大的遗憾。(《北京晨报》1月29日)

小品没人气源于讽刺艺术的萎缩

在百度词条中,小品除了具备“短小精悍,情节简单”、“ 幽默风趣,滑稽可笑”、“ 贴近生活,角度新颖”等特点外,更有“针砭时弊,内含哲理”的要求:“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

留心那些让群众记得住的经典小品,宋丹丹的《相亲》,讽刺了改革开放中的懒汉;赵丽蓉的《打工奇遇》,讽刺了酒店造假,《如此包装》讽刺了疯狂包装。“这个世界太疯狂,耗子都给猫当伴娘了”、“拐了,拐了”,还成了社会流行语。讽刺小品成就了一批小品演员,也让小品这个“演艺界考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成为了一种崭新剧种。

真要让小品得到开拓性发展,不妨松开绑在小品身上的绳索,让它像初始状态一样,敢爱敢恨,自由发展,让小品说出群众的心里话。 刘克梅

别误读了哈导的“小品已没市场”

当小品缺乏了市场遴选与推动的良性机制,当一台春晚成了小品市场唯一甚至最大的舞台时,说“小品没有市场”,其实并没有说错。

小品本身没人喜欢看,或是小品本身没有观众市场,这显然不对,也是一种误读。事实上,如果说历届春晚留给观众印象最深,让观众最喜闻乐见的,甚至流传最广、社会影响最深的,恐怕莫过于脍炙人口的小品。那么,何以春晚上能出彩,下了春晚舞台却没了市场,甚至小品人才纷纷改行拍起了电影,这当然也是一种市场机制,但从春晚小品的受欢迎程度来看,小品本不该没有市场,也不该留不住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本该有市场的小品没有市场,倒是更值得反思。

基于上述视点,艺术本该来自民间,而相比歌舞类艺术,作为语言类的小品艺术就更需发自草根,而现实的情形却更多是艺术的高雅化,与此同时,草根和民间艺术却无论在人才还是发展氛围上都出现了脱节,而城市化进程与乡村的空心化,“小品没有市场”一定程度上也缘于此,而这其实才是小品没落背后的真问题。       吴江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